姜树森的电影语言
来源:光明日报 | 明莹 2016年10月20日06:52
86岁的姜树森在家中。资料图片
姜树森(右二)在电影拍摄现场。资料图片
电影《花园街五号》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女人的力量》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剧照。资料图片
在中国电影史的璀璨星河中,长春电影制片厂女导演姜树森是其中闪亮的一颗,她曾经美丽地划过天宇,在中国观众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从“文革”前到“文革”后,姜树森导演过三十余部电影,时间跨度大,思想风格转变也比较突出。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文艺作品大多是对“文革”的反思,以及新时期对旧有方式改革发展的探索。姜树森导演的作品正是从中孕育而生,比如《残雪》(1980年)、《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年)、《花园街五号》(1984年)、《女人的力量》(1985年)、《爱并不遥远》(1983年)、《嗨!姐们儿》(1988年)等。
那个年代,中国电影冲破了积郁十多年之久的压抑,佳作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姜树森的作品不算多,但却是获奖比例最高的。这不仅反映了导演的功力,更反映出了她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政治敏感度,以及为国家、为民众着想的大义胸襟与情怀。
《残雪》获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长影小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优秀影片奖;《花园街五号》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和长影第七届小百花奖优秀影片奖;《女人的力量》获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和长影第八届小百花奖导演荣誉奖、优秀影片奖。五年里连续三部电影获奖,充分说明姜树森的导演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改 革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迎来辉煌时期,此时的影片充盈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艺术表现千姿百态,“改革电影”也由此应运而生。姜树森导演的《残雪》《花园街五号》《赤橙黄绿青蓝紫》《女人的力量》正是其中代表之作。
当时,改革开放作为时代强音影响着电影创作。最能显示改革新气象的领域莫过于国有工业,“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因此,反映工业领域改革的影片成为新时期最早的城市书写。
1979年,《电影艺术》杂志发起了“电影现代化”的讨论,掀起了中国电影艺术现代转型的序幕,强调电影创作从形式上要“丢掉戏剧的拐杖”,与传统的戏剧模式“离婚”。而在创作内容上,则注重对人的情感和伦理道德的呼唤与反思。
大批被放逐的电影工作者从边缘重返话语中心,他们真心实意地憧憬改革开放,满腔激情地歌颂新时代,铸就了这批改革题材电影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透过这些改革者的坚定信念与挥斥方遒,可以看到新时期中国城市现代转型的宏伟图景。
《花园街五号》是姜树森导演的力作,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人誉之为反映改革的生动教科书。可以说,这是结束十年动乱后第一部深度反映改革的影片,它从广阔的社会层面揭示了现实中的新矛盾,塑造了积极改革的新人形象,表现了重大的主题。
《花园街五号》在创作上与以往影片有所不同,没有正面渲染改革与反改革的激烈冲突,而是通过花园街五号几代主人所经历的时代兴衰、家庭嬗变,富于象征性地展示出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迫切性。
在《花园街五号》里,姜树森没有单纯追求艺术技巧,而是从影片的题材出发,质朴地表现出作品应有的思想内涵。影片围绕谁将入住花园街五号,即谁将成为临江市委书记这一情节,揭示了改革与保守两种精神状态的冲突。
影片在人物刻画上,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李默然饰演的韩涛,这一形象在当时改革题材电影的领导干部群像中是独特的。
韩涛明知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他仍然裹足不前,直到丁晓的丑恶表演和上级的提示,才促成了他的醒悟,作出了最后的抉择。他的思想包含着矛盾,但并非僵化到不可救药,像韩涛这样的人,在当时的干部队伍中为数不少。
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姜树森充分利用了时空形态的喻义和对比,将历史和现实富有层次地展开。花园街五号经历了50年时间,4个时代,更换了5位主人,它的历史成为一种隐喻。
而顶楼则是《花园街五号》的行动空间,相当于一个二元对立的空间,革命与反革命,新与旧等诸多元素都在这里再现。伯爵在这里咽气,刘大巴掌练枪时留下的枪眼,还有韩涛、刘钊,命运都在这里定格,从而突出了改革者的形象和现实意义。
地下室,在影片中体现了观念空间的意义。它原本是厨房、餐厅、台球房、钢琴室,但现实中却成为精神病院的代替物。韩涛的儿子大宝在“文革”时极其狂热,“文革”结束后,他经受不住失落的打击而变得疯狂。韩涛不忍心儿子一直住在精神病院,便将他接回安置在地下室里。大宝在这里演讲,宣传革命道理,进行阶级斗争。他的时间永远停留在那十年里,停留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成为特定历史时代狂热精神的缩影。
姜树森导演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也是当时改革题材影片中影响比较大的,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从当时的观念、社会风貌、青年人精神面貌上看,这部影片比较时尚。它生动地表现了戴“蛤蟆镜”、穿西装博眼球的年轻人,如何在改革大潮中实现自我。当然,在倡导改革的同时,影片也提出了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何看待年轻人,接受并包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作为新生力量,与长期受左倾思想毒害的成年人势必形成激烈的冲突,但年轻人的心是昂扬向上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积极进取的。
电影中的刘思佳,从长相到行为都充满了个性,看着不觉得什么,干起事来总是引人注意,是矛盾的中心人物。因为摆煎饼摊,厂党委要求副队长解净处分刘思佳,而有一定基层工作体会的解净回绝了祝书记,她公布了一张由刘思佳设计的运输队经营管理规划图,并将它修改完善。解净的一系列举动和谈话深深触动了刘思佳,使他产生了对解净的特殊感情。而女司机叶芳则一直爱慕刘思佳,解净为安慰她,说自己已有恋人,还进一步启发她正确对待人生和爱情,做个“全颜色”的人。
影片的高潮,油罐车突然失火,眼见就要引起油库爆炸,解净冲上去把着火的油车开出油库,刘思佳拼命抢上驾驶室,将解净推下车,在离油库较远的地方勇敢地跳车脱身。其他年轻人从这起事件中受到教育,改变了以往玩世不恭的态度,也使以祝书记为代表的保守势力,认清了年轻人的可贵之处。
片名“赤橙黄绿青蓝紫”同样发人深思,社会在发展进步,应该学会接纳这些有个性、有思想的年轻人,一同描绘生活的绚丽多彩。
女 性
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姜树森在以女性题材为主的影片导演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如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的《女人的力量》《嗨!姐们儿》《爱并不遥远》等。其中,《女人的力量》可以说是姜树森的代表作。
传统的女性电影,女人多以哭戏为主,而在新时期,则出现了以《女人的力量》《沙鸥》《许茂家的女儿们》等为代表的新女性形象,这类电影阳刚与阴柔兼具,更新了主旋律电影原有的美学风格。
《女人的力量》采取新颖视角——即从女人的角度,透过女性的性格、心理、情感、思维逻辑和志向追求,表现一位女改革者形象。她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女强人,而是一个诚恳善良、勇于吃苦、富于牺牲精神,用耐力和韧性去征服困境的女知识分子。
在整部影片中,姜树森将女主人公黎莎置身于普通人的地位并加以全方位的展现,以显示人物的生活实感,从而摈弃了理想主义的刻画,体现了清新、朴实、简洁、明快的艺术基调,重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强调黎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不仅没有损害她作为厂长的威望,反而衬托出其天赋中的民主性格,以及女性考虑问题时与男性不同的心理特征。比如影片中,在锅炉房里,工人大福把钱推给黎莎,激动地说:“黎厂长,我不能……”黎莎真诚地说:“叫我黎莎吧,把我当作你的朋友好吗?”
还有,雨中搬迁的场景,黎莎亲手帮女工搬家,小芹对她说:“这些小事交给别人去办吧,你当厂长的,该去抓大事。”黎莎谦和地回答道:“职工没有落脚之地,还不算大事呀!”
在这一系列普通的小事当中,黎莎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一个爱厂如家、待职工如亲人的女厂长形象。
影片中感人至深的是黎莎真诚的品格,她的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一名女性厂长无私的奉献精神。比如,黎莎任命一向刁难她的罗小光为经理,当罗小光回绝她之后,黎莎却像对待朋友一样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是想请你帮帮我。说实话,小光,我很困难,都有点干不下去了,真的,咱们一道把厂救活吧。你要愿意的话,请三天之内来找我,好吗?”听了这番掏心窝的话,罗小光对立的情绪很快溶解,开始了认真的思索。
爱情这条线,也是《女人的力量》展现黎莎的重头戏。影片没有把黎莎和韩春光、周鲁生的微妙关系搞成庸俗的“三角恋”,而是强调了黎莎在爱情上的含蓄、深沉和严肃。而这种含蓄深沉正符合那时知识分子表达爱情的方式。
《嗨!姐妹儿》的故事极其平常,却深刻揭示了金钱与爱情的关系问题——有了钱就能幸福吗?这是每个女性都要面对和正视的问题,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商品大潮涌动,许多人因为肆意地追逐金钱而迷失了自己。
影片用了两条线索来揭示这一主题:第一条是已知的线索,即电影女明星徐莉因为贪慕港商的钱财,放弃了自己的演艺事业,没想到却受骗上当,沦落成饭店服务员。
而影片展开的另一条故事线索则是,年轻女出租车司机东东在为电影明星赵翰之开车时,被其甜言蜜语所迷惑,答应将自己的全部存款交给赵翰之,并为他怀孕。可当东东要求结婚时,赵翰之却借口自己要出国,让她打掉胎儿。东东试探地告诉赵翰之自己没有钱,赵立马变了嘴脸,以往的温情不复存在。东东的丈夫也因此离开了她。东东最后落得个和她的同学徐莉一样的下场,成为失去了爱情和家庭的“孤家寡人”。
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姜树森的电影温情而现实,她没有刻意地强调性别意识,相反,却有意淡化它,把女人放在现实中,以现实中的普通一员来参与和感受生活,不强势也不矫情,让观众在影片中看到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出现了以姜树森、黄蜀芹、董克娜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导演,她们的影片均以现实主义为题材。其中,姜树森由于“文革”前就参与导演了一些名作,如《刘三姐》《三关排宴》《朝阳沟》《青松岭》等,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电影人的现实主义传统,《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解净,《女人的力量》中的黎莎等,都成为那个时代女性的代表人物,她们清除了左倾的偏激,更加客观地、智慧地看待工作和生活,并且善于学习和校正自己的人生。
纵观姜树森所导演的影片,没有一部是花哨的概念化的东西,她以朴实无华的电影语言,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她的灵性,主要体现在突出真实,越真实越能打动人心,越真实越能发掘生活的本质,越真实越能体现艺术创作的境界。
灵 魂
作为一个导演,姜树森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为了电影艺术,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被称为“拼命三郎”。
有一次,姜树森到北京找本子,一个偶然机会,听说了《残雪》,便立即找来剧本阅读,看完后二话不说,当即定了它。回长春后,她马上上报长影,迅速投入拍摄。这部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的《残雪》,揭示了四人帮残留在社会上的余毒就像严冬过后的残雪一样,虽然冰冷刺骨,但艳阳当照时,它必将被温暖的春风融化。
姜树森是部队出身的,她把军人那股雷厉风行的作风也带进了摄制组。拍《花园街五号》时,由于时间紧任务急,她带头加班赶制,有时甚至要连续工作十七八个小时。
由于过度疲劳,姜树森突然失明,三天后才恢复视力,但她没有遵医嘱继续休息,而是马上返回剧组继续工作。
导演是剧组的灵魂,举足轻重。但姜树森自称,做导演,她走的是群众路线,每次创作,都是在得到大家共同认可的基础上再实施,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凝结了集体的创作智慧。
姜树森对电影界的贡献,还在于她带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年轻演员。方舒,与姜树森合作过多部影片,在《赤橙黄绿青蓝紫》《花园街五号》中的出色表演,奠定了其在当时中国演员中的明星地位。青年女演员李克纯在《女人的力量》中饰演黎莎,由于在影片中的出色表现,为她以后在影视中的不俗表演奠定了基础,被谢晋称为中国“最好的女演员”。
作为一个导演,不仅要有威严,还要能调动演员的情绪,捕捉演员的心理,成功地把他们带入角色之中。在拍《赤橙黄绿青蓝紫》时,有大段的方舒与张甲田的对手戏。一次,姜树森发现方舒的表演有问题,就叫停了她,方舒马上和张甲田一起对戏,分析人物。姜树森说:“你们都不要紧张,没关系,咱们今天拍不完,明天再拍。如果这点儿拍不下去,咱们先拍顺当的。”两人反复对戏,直到感觉满意了,才继续拍下去。
姜树森很少批评演员,她认为导演的想法再好,也得演员去实现,所以让演员保持一个轻松的心态最重要。拍《女人的力量》时,李克纯的眼神总是看着别处,和对手演员没有直接交流,姜树森就以戏里的语气说:“看谁呢?你太恨人了,都不跟人交流。”李克纯说:“奶奶,别在大伙儿面前说我了。”后来,姜树森就不说她了,但姜树森的眼神一有变化,李克纯就能看出来,马上改正自己的表演。
姜树森本名姜鹤琴,如今已年过八旬。15岁参军后,就一直在部队从事文化工作,特殊的经历,让她具有宏大的思想意识,她的作品时代气息浓重,强调励志和伦理的色彩,同时也兼具女性的温情和纯真的光芒。
在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大背景下,国外各种思潮对国内文艺界影响加深,但姜树森坚持做自己,她坚持一如既往的现实主义风格,说现实的事,演真实的人,体现了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和现代性,可谓中国电影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
姜树森的电影作品跨越半个世纪之久,从戏曲片到故事片,从军事片到生活片,体裁和题材多种多样,驾驭空间广泛。但不管拍什么,她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生活,源于她对生活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姜树森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中国电影事业,正如她所说:“我拍电影时,满脑子都是分镜头和机位,没别的了。”
后 记
时近中秋,我去探访姜树森。
刚进门,就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站在屋里,尽管此前没见过姜树森,但还是认出了她那双依然明亮的大眼睛,那双在电影杂志上见过的、曾经在片场让李克纯畏惧的大眼睛。
现在这双眼睛放射着快乐的光芒。
我说,我们代表影迷提前祝您中秋快乐,姜树森高兴地双手接过月饼礼盒,把它捧在怀里。她微笑着,像一个慈祥的老妈妈,一脸阳光,单纯质朴,温和厚道。
我不禁抱了抱姜树森,她便和我聊了起来,边说边用手轻拍着我的手,闺女、闺女地叫着,说得我心里暖暖的,像是到了自己家一样。她说带剧组、带演员,都离不开部队的历练,她把自己当成部队的女儿。
冲锋在前,是军人永远的形象,眼前86岁的姜导跟我耳语道:“我早上起来还跑步呢。”边说边前后摆臂,做着可爱的跑步动作。后来,我才明白,那是她的一种想象,她已经不能独自散步了,但她的心依旧跑在自己人生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