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涛:相遇在话剧里的青春与爱
来源:中国科学报 | 曾思源 江晓 温才妃 2016年10月20日10:13
从毫无表演经验的大三学生,到聚光灯下众人喝彩的英雄化身,高俊涛用自己对民族化工的热爱,诠释着侯德榜精神的崇高内涵。
“我就不相信了,他外国人能做到的,咱中国人就不行!”舞台上,年轻的侯德榜振臂高呼,铿锵有力的呐喊引发了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随着北京化工大学原创话剧《侯德榜》的公演,作为青年侯德榜的扮演者,高俊涛的名字开始逐渐为北化师生所熟知。
从毫无表演经验的大三学生,到聚光灯下众人喝彩的英雄化身,高俊涛用自己对民族化工的热爱,诠释着侯德榜精神的崇高内涵。“入戏越深,越让我对侯德榜先生的家国情怀感到敬佩。走下舞台,侯德榜精神依旧时刻激励着我、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不疯魔,不成活
说来也巧。高俊涛来自福建,本身攻读的也是应用化学专业——与侯德榜先生既是同乡、又是同行。“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缘分吧。”
当然,高俊涛能够饰演青年侯德榜,更是得益于一副“铁嗓”,曾是校广播站“台柱子”的他,朗诵一个半小时的台词毫不疲惫。“作为主演,我的每句话都要作到覆盖整个会场,这样才能带动气氛”。
“来到东区,《侯德榜》就是我生活的全部”。进入剧组后,高俊涛一心想的就是怎样把《侯德榜》演活,而“抠”剧本,就成了他每天的必备功课。
由红碱变为白碱、侯氏制碱法最终产生是最重要的两个场景,但在高俊涛看来,剧本描写得太过简单——“搞不清相关的原理,自己记忆起来也很困难”。于是,高俊涛找来大量书籍,将相关的原理自学了一遍,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每一遍讲得都不同,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给台下观众上课’一样”。
不疯魔,不成活。一遍遍地揣摩台词,一次次地通宵排练……高俊涛的钻研劲头感染了剧组的每一个成员——饰演李工的焦晓毅就在化工原理上钻了下去,而饰演财主的陈星宇甚至还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商人形象。
“由于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舞台经验,在排演之初,动作、表情根本没法看。”饰演老年侯德榜的冯祖光老师回忆道,“但让我非常感动的是,这群零基础的孩子很用心,对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会潜下心来揣摩。”
凭借着这种匠人精神,《侯德榜》话剧一经公演便引发了观者的强烈共鸣。“刚来学校,就能看到如此精彩的原创话剧,我感到非常荣幸。侯先生炸厂那段独白,让我忍不住流下眼泪。这种民族大爱令我深受触动,以后的大学生活,我找到了方向!”回忆起初次观看《侯德榜》话剧,北京化工大学学生李菲感慨万千。
传承侯德榜精神
首轮演出后,剧组踏上了巡演的道路。高俊涛用自己愈发娴熟的表演,将侯德榜精神带到了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洛阳石化等地,最终在“大学生戏剧节”中杀出重围,让无数爱国青年接触到侯德榜精神、北京化工大学精神。
高俊涛时常感叹,饰演青年侯德榜是个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成长经历。除了打磨演技,高俊涛更注重对侯德榜人物心理的揣摩。“要了解《侯德榜》话剧,就要了解侯德榜先生”。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化工专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枷锁中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并将其推广到世界范围。抗日战争期间,更是在重庆以一己之力重振中国化工行业。
“最开始,我觉得侯德榜精神仅仅就是奋发进取、锐意向上。”回忆着自己的心路历程,高俊涛一字一句咀嚼道:“巡回演出开始后,我慢慢觉得侯德榜精神更是一种传承。”
说到传承,最让高俊涛感动的便是侯德榜的后人们。“他们不远万里从新加坡赶来,常常是拉一把椅子,坐在科学礼堂的中央,全剧组的演员围坐在周围听他们讲侯德榜的故事”。
高俊涛经常独自静坐,追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侯德榜先生一次又一次地改良索尔维制碱法,在那个欧洲即是权威的年代,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让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有了现代工业的萌芽。
“在与德国人谈设备的时候,对方竟提出丧权辱国的条件,侯德榜毅然放弃了谈判。”高俊涛捏紧了拳头,感同身受。“或许没有人能完全定义出侯德榜精神的具体内涵,但这种爱国爱民、百折不挠的精神应该在青年一代中传承下去。”
自己的戏,自己的人生
离开剧组后,高俊涛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生活。
褪去主角光环的他仍要完成学业,也同样会为找工作而烦恼。“我投过二十家,只有两家给了我面试。终试还有很多清华、北大甚至留洋归来的博士,不得不说压力山大”。
但从参演《侯德榜》那一刻起,高俊涛就明白,“人生的每一刻都是历练、都是修行”。凭借着丰富的学识和演出中积攒的自信,高俊涛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一路披荆斩棘成功获聘。
现在,高俊涛依旧在努力充实自己,也会尽力帮助低年级的同学。因为“要想让更多人了解侯德榜精神,并不能只靠演出,更要靠每一代化工人的传承”。
小小的咖啡馆里,高俊涛安静地坐着——他有自己的戏,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