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步的艺术之旅 ——访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
来源:甘肃日报 | 洪文泉 2016年10月21日14:23
2016版《丝路花雨》剧照本报记者高樯
艺术名片
陆金龙,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省文联副主席,省歌舞剧院院长、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导,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有舞剧《丝路花雨》(2008版艺术总监/编导、2016版艺术总监/制作人)、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祝福我的祖国》、大型主题歌舞《欢腾的大夏河》、舞蹈《保安腰刀》《胡旋舞》《金刚》等。
作品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特别贡献奖”、甘肃省第二届新创剧目调演导演一等奖、甘肃省第六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宁夏第二届回族舞蹈展演三等奖、第二届甘肃省舞蹈飞天奖金奖等。
通过创新和提升,增强经典舞剧《丝路花雨》的市场活力和传播影响力;面对市场大潮和改企挑战,留得住人心,留得住优秀人才,更积极创办以文化为链条的多种项目经营模式……从小演员到“掌舵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始终没有让他在自己的艺术之旅中停下脚步。
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省歌舞剧院将全新打造的2016版《丝路花雨》呈现在各国嘉宾面前。1300多人的剧院里掌声不断,场场爆满……有人说,这次演出的反响已超出了当年2008版《丝路花雨》的首演。
一片赞扬声中,陆金龙是第一个冷静下来的人。从参演第一代《丝路花雨》,到成为省歌舞剧院的“掌门人”,30多年来,虽然自己的身份早已从当年饰演的那个“小反派”,变成了这所省内最大艺术院团的管理者,但他和这部经典舞剧之间那种难以言喻的缘分以及他对艺术的痴心,始终不曾改变过。
经典不是“守”出来的
“舞台艺术永远没有完美一说,其中的不足也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够被发现。”在陆金龙眼里,2016版《丝路花雨》虽然好评如潮,但终究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让新版《丝路花雨》更好地发挥其历史使命,赢得观众的高度满意,是他从演出结束那一刻就在思考的问题。
演出结束后,陆金龙四处征求观众的意见,面对很多人将2016版与之前的2008版相比较,他说自己更愿意接受经典灵魂犹在、两版相得益彰的说法。“作为甘肃舞剧的骄傲,《丝路花雨》每一个版本都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精益求精的作品,每一次新的尝试,为的都是让经典活着流传下去。”陆金龙认为,与其说哪个版本超越或被超越,不如说每一版《丝路花雨》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显芬芳。没有之前版本的积累和沉淀,就不会有后面版本的传承和创新。
其实,从上任省歌舞剧院院长的那一刻起,陆金龙的前辈和同行就不断提醒他,手中捧着《丝路花雨》这样一个“金饭碗”,无论如何都要守住。但在文化市场不景气的那些年,“手捧金碗等救济”的院团比比皆是,目睹一个个失败的例子和没落的院团,让陆金龙意识到:没有创新和发展,再好的经典也是“守”不住的。
众所周知,《丝路花雨》既是省歌舞剧院的品牌,也是甘肃的品牌,甚至是国家舞剧的品牌。对这个品牌,陆金龙选择的不是守,而是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只有让经典在创新和提升的过程中增强市场活力,增强传播影响力,才算是真正的传承。”陆金龙认为,如果把一部舞台经典作为一个纪念品收藏起来,那叫保存,不叫传承。
陆金龙所执念的创新,是艺术为满足时代需求、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加入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观念……正如舞剧《丝路花雨》,历经不断的完善,从当年简单的平面舞台表演,演变到如今的立体、三维、甚至是全息的舞台表演模式,历经37年、数个版本经久不衰,受到新老观众的一致认可。
有了这样的理念,面对为文博会量身打造的2016版《丝路花雨》,因为运用了很多大型的设备道具和庞大的演员阵容,致使无法在流动舞台和普通剧院演出的现状,陆金龙在结束了敦煌的演出之后,立即召集院里的骨干力量,商议修改提升方案,以期按照正常舞台的演出要求,调整灯光、舞美、设备等内容,尽早让更多观众一睹2016版《丝路花雨》的真容。
留得住心方能留得住人
熟识陆金龙的人都知道,他有句口头禅:“人才是文艺院团的核心竞争力。”在他眼里,文艺院团不分大小,看的是有没有优秀剧目,而无论是传承还是打造一部优秀剧目,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一支素质过硬的演出队伍,是一个文艺院团能否生存和立足的保障。
“只有让演员,尤其是优秀演员没有后顾之忧,不会为生计发愁,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台表演之中。”陆金龙说这是人之常情,更是一个文艺院团的稳定因素,如果连这些问题都解决不好,就留不住人才。演员出身的陆金龙比任何人都要清楚,作为省内第一大文艺院团,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的必备前提。因此,只要演员愿意在歌舞剧院工作,那院团就要想尽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比如舞蹈演员普遍存在的学历不高的现象怎么办?院团就协调高等学校艺术系合作开设课程,鼓励年轻演员在演出之余进修深造;年龄大的演员退下来怎么办?院团为此专门开办艺术学校和少儿艺术培训中心让他们任教……甚至在省歌舞剧院,歌舞演员转行市场经营都不算什么“天方夜谭”。
在陆金龙看来,解决演员收入和出路问题,除了是身为院团负责人的良心,更重要的是给予演员作为文艺工作者应有的尊严,让他们热爱自己从事的艺术、热爱自己所处的院团。
借得东风行大船
演员生涯造就了陆金龙对艺术和舞台的真实情感,但作为甘肃省最大的文艺院团的“掌舵人”,如何让这艘大船在文化市场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敢前行,可不是留几个演员、拍几出好戏那么简单。
“没有经济意识,就会在市场大潮中陷入寸步难行的窘境,为了找到院团发展的出路,我一直坚持经济管理的学习。”在与陆金龙的交谈中,不难发现他对市场有着独到的见解:要培养人才、要拍好戏,就得有大量的资金做后盾。这些钱从哪里来?站在原地伸手“等靠要”不是一个文艺院团应有的健康状态。因此,摒弃文艺院团的“拍、演”一线的单一性,创办以文化为链条的多种经营项目,以演养演、以院养院,是陆金龙和省歌舞剧院近些年来一直在探索的发展模式。
谈起这些,陆金龙随手举出一个例子:今年院里的重头戏是创排2016版的《丝路花雨》,但如果全院停下来完成这一个任务,就会没有经济效益。因此,在《丝路花雨》团队全力打造经典的同时,其他团队仍然在加大营销力度、演出力度,以保障完成全年的演出任务。现在看来,今年的演出不但没有减弱,而且得到了加强和提升。
以品牌拓展演出市场,一方面坚持创作艺术精品,生产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作品;另一方面,通过发挥自身特长,探求新的表现形式,打造票房高、影响大的演艺品牌,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后劲,成了许多成功院团的共识。
近年来,省歌舞剧院除了保证经典剧目《丝路花雨》的演出质量,还先后成功创演《敦煌古乐》《敦煌·丝路情》《国乐芬芳》《敦煌音画》《西凉乐舞》《飞天散花》等一批满足大众化审美和市场需求、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同时整合资源,创办舞蹈团、乐团、舞台美术工作部、数字化舞台影音制作中心、艺术学校、少儿艺术培训中心等部门,真正打造出了一个全覆盖的文艺团体。
接下来,省歌舞剧院还将带着《丝路花雨》前往台湾等地演出。正如我们所见,陆金龙和他“掌舵”的这艘艺术之船,与其他优秀文艺院团一样,乘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在文艺市场的浪潮中,鼓足风帆顺利前行,而保证这一切最终实现的,恰是陆金龙始终坚信的那句话:“永不停步是艺术院团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