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在京举行

来源:文艺报 | 李晓晨  2016年11月14日11:20

30年,描绘丝绸之路的动人故事

“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在京举行

丝绸之路(局部)

关中正午

大河之源之四

艺术家杨晓阳出生于西安,那里是汉唐古都和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他的感情深处,流淌着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他多年的写生考察始终离不开丝绸之路的主线。30年前,他骑车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达新疆,考察、写生、记录丝路沿途的今昔,创作了表现丝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作品。此后,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和沿途多国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10月29日至11月6日,由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杨晓阳30年来首次举办个展。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龙瑞,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陕西省美协主席王西京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美协副主席王明明主持。近千位嘉宾参加展览开幕式。

此次展览是杨晓阳坚持“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多年来的专题展,分为4个单元,展出了其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350件,包括速写/写生260件、主题创作20件、重彩画30件、水墨画40件,作品多角度阐释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艺术家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其中,31米长的水墨长卷《社火》为2016年新作,描绘的是甘肃传统社火的盛况。这幅作品问世前,构思勾勒的黑白稿、草图、线描稿共11稿,且每一幅都比较完整,展览中也有部分手稿展出。

开幕式上,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谈到:“从写实到写意,变的是创作的技法和风格,显示了画家在艺术上逐步创新的艺术追求,不变的是画家对于中华优秀文化和陕西大地文化气韵的探究,对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反映。”

刘大为认为,展览体现了杨晓阳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学术追求和社会担当。王明明谈到,目前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这一展览的推出意义非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关注生活和人民,杨晓阳一直是沿着这条路走的。吴为山则认为,巍峨厚重的黄土高原、绵长悠远的丝绸之路,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可以看作是杨晓阳的四位师者,对他的培养和影响、对他的艺术和人生,以及他的情怀发生着巨大作用。王西京说道,“他的作品既有学术高度又有思想深度,我难以想象他背后付出的心力。无疑,杨晓阳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些启示有学术层面的,但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值得去学习、研究和思考。”

多年来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杨晓阳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论思考有独到之处。从“大美术”“大写意”到“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从“器道并重、一人一品”到“形、神、道、教、无”和“题材模糊化、意义多元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写化、造型意象化”的“五化”创作方式,其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理论构建具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针对杨晓阳的艺术创作,近百位美术理论家和美术家于当日下午展开研讨。

美术理论家薛永年评价杨晓阳的艺术继承了两种传统。“一种是近代传统,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写生/速写’的功夫、‘艺为人生’的理想、‘求新图变’勇气的水墨写实传统,特别是素描教育练就的造型基本功,外出写生速写对鲜活生活的把握及对历史文脉的感悟;另一种古代传统,是写意传统,是周秦汉唐以来体现中国文化精神、思维方法和语言方式的传统。”

对于展览的学术中心“从写实到写意”,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也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它体现了杨晓阳一直以来的学术追求,邵大箴说:“我体会到,杨晓阳在各种场合提倡写意的苦心,从他作品中看到用各种不同手段和方法追求写意精神所做的有益探索。我欣赏那些写生人物肖像,以笔线为主的生动造型反映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寄寓着他强烈的写意追求,透露出他面对表现对象时内心的激情;我也欣赏他的一些大幅创作,主题性的、装饰性的,表现出他在深入搜集素材和体验生活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的精神。他汲取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营养,也有广阔的国际艺术视野,赋予自己的绘画创作以具有个性的写意特色。”

杨晓阳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些动情,他说,“1985年开始,我与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的探索中,我逐渐意识到,中华文明的文脉中,核心的哲学问题就是阴阳,阴阳即是黑白,我自己在经历了30多年后逐渐从重彩转换到水墨,使我的境界得到了提升。一位理论家评价我的创作契合了起承转合的规律——从写生、深入生活起,承的是主题绘画创作,转的是重彩画,最后合的是天人合一的水墨画。我以这个展览向大家汇报,希望能够为丝绸之路工程做一份贡献,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创作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