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切实加强和改进文学批评
来源:文艺报 | 本报评论员 2016年11月18日10:2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针对的就是当下文学批评缺少“批评精神”这一病症。加强文学批评,对于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升审美、引领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学批评要去褒贬甄别功能弱化之疾,就要真正批评,敢于亮剑,提倡“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秉笔直书,鼓励“值心而言,触情而行”的思想锋芒。要以富有思想性、说服力的评论对质量优劣和水平高低公道研判,对各种不良作品、现象、思潮表明态度,对大是大非问题旗帜鲜明。
文学批评要杜绝“浮躁”之风。要对心浮气躁、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进行严肃批驳,引导作家端正创作思想,强化精品意识。要贴近文学现场,对不良倾向和错误思想敢发声。批评不能受商业利益驱动,要从文学的立场和促进繁荣的需要出发,要揪住评论工作自身的一些顽疾不放松。批评的锋芒不仅是在踏实的文学批评中磨砺出来的,也是在评论家对自身的真诚反省中磨砺出来的。评论家需要的是勇于自我解剖、自我矫正,秉持对文学的敬畏之心,既做作家的良师也做作家的诤友,分析问题实事求是,褒优贬劣准确服人。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作家在创作中自觉体现先进文化价值,培育和引领受众审美鉴赏,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好作品突显出来,推介给读者。
文学批评要鼓励一切艺术创新创造。作品新颖独特,才有永久的魅力,缺乏原创,因袭旧题、挪用素材、模仿技巧,就会失去生命力。陈陈相因、老生常谈、司空见惯、重复雷同的作品,很难让读者喜欢。要揭示出存在于作品之中的原创精神、美学追求。文学批评同样要聚焦不屑雷同、自出机杼的探索创新,及时鼓励作家开风气之先,勇于打破窠臼,发挥艺术个性,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的追求,张扬别具一格的抒情言志、别具匠心的人物刻画;大力褒扬作家在体裁、题材、形式、手段上的创新,彰显他们在观念、内容、风格方面的创造性实践,引导作家不断提高原创力。
文学批评要提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研判作家作品,批评家必须要有等同于甚至高于作家作品的理论和才学境界。批评的说服力、影响力,往往来自评论家有针对性的方法,对不同的现象和作品做出具体的、个性的、科学的分析,不论是作家论还是作品论,切忌总用老一套理论思维和话语,成为放在这里能说、放在那里也可以讲的万金油。缺乏独立精神、个性表达,空话套话多,是一些评论文章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评论还要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关注新人新作,关注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学形态发展,着力解决传统评论在内容、方式、语言上的不适应问题,积极运用各类新媒体工具,让文学批评能够跟上时代、跟上实践,站在前列,走在前面,不断增强说服力,提高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