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方旭 戏剧就得“带观众一起玩儿” 新戏《二马》参加首都剧场精品剧目展,一人承包编导演

来源:新京报 | 陈然  2016年11月21日11:06

“老北京”方旭打小在四合院长大,爱穿布鞋,爱喝豆汁,张口是京腔,做的戏也是京味戏。《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三部话剧下来,方旭也和北京本土icon老舍先生“绑上了CP”。《离婚》之后,方旭在全国继续巡演着自己的几部老舍戏,间或出现在林兆华的《老舍五则》、田沁鑫的《北京法源寺》的舞台上。这个万金油一般的熟面孔,好像放哪儿都不太突兀,“咳,其实我是‘民艺’的,民间艺人”,方旭总结道。

本周,他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新戏《二马》参加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起初,戏的出品方跟他说《二马》要在首都剧场演出,方旭压根没当一回事,“老舍是人家人艺的,一提老舍就是人艺做”,何况自己这戏当时还没个样子呢。结果竟还真有其事,整个剧组都沸腾了。方旭偷着乐,“那可有点意思了!人嘛,一定要有点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经历

爱折腾,三十几岁才考导演班

无论冬夏,方旭的脑袋上总扣着一片黑色小毡帽,这个造型简直深入人心。最开始,他是在他出家师父的脑袋上瞧见这种小帽。“师父那小帽是南怀瑾老先生送他的”,方旭神神秘秘地说,“因为头顶是百会穴,过去修行人打坐怕脑袋受凉,跑气儿”。

现年50岁的方旭,混剧场的年头算不上太久,杂七杂八的经历却不少。方旭的家里跟文艺不沾边,他本人却从小都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怀揣一颗想演戏的梦,方旭被父母劝进了一所不感兴趣的大学和毛纺织工程专业。整个大学,方旭都在中戏晃荡,看戏,想方设法地找演话剧的机会。

大学毕业,方旭进了一家羊绒工厂,没待多久又跟着大潮“下海”去了。开过花店,鼓捣过妇产教学片,搞过广告策划,做过MV执行导演,最后,还是想演戏。于是在90年代末期,已经三十出头的方旭一不做二不休,考入了中戏导演系大专班。两年后毕业,这个“头顶略秃,抬头纹较深,没有青春期直接进入中老年的自来旧型演员”,逐渐开始成为影视剧里一个叫不上名儿的老熟脸。

影视圈里晃荡了几年,方旭开始和话剧“再续前缘”。先是2005年救场顶替一位老艺术家,演出一部话剧的片段。两年后的话剧百年,在拍摄电视剧的间隙,方旭和史可一起排了话剧《骆驼祥子》的片段,参加一台纪念演出。不久,参演赖声川执导的《陪我看电视》的机会找上门来。这部戏在国内巡演了近两年,差不多是时候了,方旭开始动念头自己做戏。《七月向日葵》、《看茶》、《庄谁是谁》,方旭一上手就是编、导、演一锅端,这个看着不年轻的“戏剧新人”开始受到业内的关注。

新戏

“全男”《二马》,京味PK英伦风

在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里,方旭弄了这出《二马》,整了个挺时髦的“全男班”——戏里的温都太太和女儿都由男演员饰演。小说是老舍先生不到30岁那会儿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执教期间写的,讲的是一对中国父子与一对英国母女,因为租房发生的罗曼蒂克故事。面上是Beijinglish与伦敦腔、京味幽默与英伦风趣的PK,底下照见的却是“两个古老帝国民族的德性”。

不知道为什么,老舍先生的戏经常给排得灰头土脸的让人没胃口。可想当年,老舍先生在英国教书那会儿,不也是个西服笔挺、英文流利的中国绅士吗。这次的《二马》,总算可以看看洋气、亮堂的老舍是什么样了。

每一次改编老舍作品,方旭都在呈现方式上做文章,这一次《二马》也不例外。《二马》在改编上用了夹叙夹议的结构,一条线是老马、小马与温都母女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另一条线是演员们跳出角色与观众对话,去评述故事。

“我一上来先写把中国人赶出伦敦,上来先拉仇恨,顺着这劲儿再往下。后来想到用‘全男班’,中间加一条评述,像是相声的线,这就可以跨九十年前和今天了,这样说什么话都不为过。中国人今天对西方的认知已经不是老舍那样了,你必须让观者觉得这是和他们有关系的。写《二马》的时候老舍先生血气方刚二十八九岁,他是希望中国人能够自觉,要去改变。我觉得改编的核心是这点东西不能丢”。

也许因为是演员出身,方旭自认非常在意观众,老舍文字里一些因年代久远而失灵的幽默“梗”,到了方旭的戏里,同位素置换成了今天的说法,让人会心一笑的背后,讽刺力度丝毫不减。用方旭的话说,他喜欢“带观众一起玩儿”。“到底有没有‘第四堵墙’?本来就没有,有的话就直接看电影得了。任何戏,所有戏剧的元素,包括舞美、灯光、服装都丢掉,最后剩下的就是观众和演员,这是戏剧的核心”。

【懂老舍】

和老舍几度“交手”,方旭对改编老舍作品也有了心得。“文学转影视和舞台,如果故事性弱,拍出来就不好看。老舍不是以讲故事见长,他的神奇之处是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来,你还就忘不了。”

《我这一辈子》:改编老舍的这部剧是方旭在演《收信快乐》时一拍脑门的主意,结果大家都说这个好。《我这一辈子》以老巡警的视角透射人间百态,幽默直白的口语里尽是小人物的焦虑和无奈。戏给他改成了老巡警的100分钟独角戏,方旭坐在舞台上跟观众话起了家常。戏演完了,剧场的清洁工阿姨对他说,“你演的警察就是我”。

《猫城记》:《猫城记》是老舍作品中不太出名的一部,改编这部戏却是老舍研究专家关纪新先生的力荐。方旭用上面具、戏曲等元素,玩了一出令人捧腹的黑色喜剧。

《离婚》:《离婚》是老舍先生自己最为钟爱的一部小说,他笔下活灵活现的财政所小科员们跟今天机关单位里的小科员们根本没什么两样。两个男演员在琴弦似的“幕布”里穿梭,轮流饰演了三个角色,故事里鸡零狗碎的生活被充满游戏感地搬上了舞台。伴着冯满天苍凉的中阮之音,剧中人周旋在现实与理想间的“恍惚”,与台下观众心里的那点“恍惚”,不偏不倚对上了。舒乙都说,方旭懂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