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书皇后”:童书出版应严格把关,不能转移给家长判断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 | 韩晓彤 2016年11月22日06:51
“大人对儿童文学作品说的再好也用处不大,要儿童说好才算好。”从小学语文教师到儿童文学作家,有“中国童书皇后”之称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11月20日在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上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
杨红樱在上海国际童书展签售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彤 图
杨红樱的作品《女生日记》的章节被选进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她对此表示与作品是否选入教科书相比,自己更在乎儿童是不是真的喜欢她的作品。
杨红樱的多部文学作品入选“中国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然而她却希望把选择书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但同时也表示要提高儿童类书籍的市场准入门槛。
【对话】
“比起作品入选教科书,我更在乎儿童的感受”
澎湃新闻:你是如何走上儿童文学的创造道路的?
杨红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读物非常少,不像今天的小学生面临的选择那么多,当时的阅读课有时学生会面临没有书读的问题。然后我就想,不如我为小朋友写些文学作品吧,当时写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成为一名作家。
我一开始为学生们写的主要是科学童话,因为在和学生们的沟通中我发现他们最喜欢科学童话。当时我在语文课上问我的学生,什么样的课文你最喜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提到了《小蝌蚪找妈妈》,然后我才知道原来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故事。
我写完第一篇模仿《小蝌蚪找妈妈》的科学童话之后读给我的学生听,我发现我的学生很喜欢。
在我整个当小学语文教师的6年期间进行的儿童文学的创造,全部写的都是科学童话。
澎湃新闻: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校园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
杨红樱:那是在我离开学校之后。在我生下我的女儿之后,我开始写性情童话,我把做人的道理藏在了故事里面。
等到我女儿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以她为原型写了一本《女生日记》,记录她进入青春期之后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
后来我的学生也长大了,马小跳的原型原来是我的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学生,但长大后成长为一个非常优秀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以那个时候我意识到,我也写一个真正的孩子,一个普通的孩子,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孩子。
澎湃新闻:你当教师的经历,有助于你成为一名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吗?
杨红樱:我认为没有当教师的这段经历,我绝对不会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
我并不是因为想当作家而开始进行写作的,但是我写的作品从一开始就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因为当时我写完了故事就会直接读给学生听的,我能够直接地感受到他们对故事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学生如果喜欢这篇文学作品,他会全神贯注去听,教室里会很安静,学生如果不喜欢这篇文学作品,教室里会很嘈杂。
小孩子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去理智阅读,小孩子的阅读完全是兴趣驱使的。所以在当教师的过程中我会研究孩子们,观察什么是他们喜欢的,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的,什么是他们读得懂的,什么是他们读不懂,而且我还会借此研究文学叙事的节奏,比如有的时候如果一段写的太长,节奏就会有问题。即使你写的很精彩,但是不符合小孩子的阅读节奏,孩子们也会失去兴趣。
很多儿童文学作家以为找一些评论家来评论儿童文学作品就够了。但我是从一开始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时候,直接就面对学生的反馈,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我马上就可以知道。
澎湃新闻:你的意思是评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喜欢不喜欢比评论家怎么看更重要?
杨红樱:如果文学作家前面加了儿童两个字,那么你的读者对象就主要是孩子,大人对儿童文学作品说的再好用处不大,要儿童说好才算好。因为你的读者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作家。
澎湃新闻:你的一些文学作品例如《女生日记》的片段,被选入中小学教材,请问你怎么看?
杨红樱:坦白讲,这件事我也是过了好久才知道,而且我是通过读者知道的。
我不在乎获奖或者我的文学作品选没选进教材,但是我很在乎的是我的读者——小朋友们是不是喜欢我的文学作品。
我很在乎儿童对我的文学作品的感受,如果你是为孩子写书的作家,如果你不在乎孩子的感觉,你写给谁看?就算你在儿童文学作家的圈子里很有名,但是如果小朋友们都说不知道他的作品,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失败的。
“对有个性又不完美的孩子,要保护好他们的童年”
澎湃新闻:你有通过你的文学作品,表达过你对教育的理解吗?
杨红樱:我几乎全部的文学作品都体现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比如在马小跳系列作品上,就体现了我的教育观和教育理想,我觉得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应该是马小跳这样的,完好地保持了孩子本身的天性。面对像马小跳这样有个性又并不完美的孩子,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童年。
我认为尊重小孩子的天性很重要,我指的童年不单单是他的生活过的好不好,更多的是精神状态。我觉得如果一个孩子如果能够一直完好地保持他的天性,(让)他一直处于比较好的精神状态,那么他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童年。我觉得我能够成为一名作家,也是因为我自己童年的时候完好地保存了自己的天性和个性。
我受《爱弥儿:论教育》的教育理念影响很大,《爱弥儿:论教育》认为孩子应该像长在树上的果子一样自然地成熟,而不是被外界催熟,早熟的果子会烂的快。我认为现在中国的教育拔苗助长的问题还是很严重,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不允许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
澎湃新闻:你认为家长在教导儿童上最好拥有哪些品质?
杨红樱:我认为小孩子读我的文学作品就是读故事,但是家长读我的文学作品其实应该是读我的教育观点,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我的教育思想。
我觉得中国家长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普遍缺乏平常心,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应该首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公民,而太多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名成家。
因为家长经常把孩子比来比去这样的心态,所以会造成很多孩子焦虑呀之类的问题。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时间用课外班来排满,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孩子没有时间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有的时候就算孩子在发呆,但其实发呆的时候他们也在思考和想象。有些成长是家长眼睛看不见的,家长眼睛能看得见的成长,通常是他的孩子在补习班。
澎湃新闻: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天性对老师来说,会不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杨红樱:马小跳所有的幽默故事都是和他老师的碰撞,他的老师就是一个代表中国教育观的典型中国教师,她很爱孩子,但是不懂孩子也不尊重孩子,实际上很多时候她是以爱的名义在伤害孩子。
马小跳的老师认为马小跳应该按照她所期待的道路来成长。我有通过马小跳的故事来表达我对中国教师的期望,我把我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和忧虑都写进了马小跳的故事当中。
马小跳的原型其实是我的学生,但是我没有在马小跳的原型小的时候就开始写他的故事,相反我是在马小跳的原型长大了,甚至取得了一定成功的时候才开始写他的故事,这也从一个侧面上证明了我的教育观是对的。
澎湃新闻:你对现在的教师有什么期待吗?
杨红樱:我认为现在的教师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学生,教育应该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孩子要能够充分地有个性的发展,就像陶行知认为的那样,应该要学会解放儿童。
“应该把书摆在那,让孩子们自己来选”
澎湃新闻:现在的学生可能有了阅读之外太多的选择,比如他们有ipad,你如何看待因为选择的增多而造成的儿童阅读时间过少的问题?
杨红樱:我认为这种现象对作家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因为孩子们的选择多了,所以你的文学作品更加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孩子们。
中国的阅读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之后,有了很多推荐的书,必须要买的书,这其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澎湃新闻:你对于家长和教师在关于学生阅读上有什么建议?
杨红樱:我认为如果能够满足小孩子的兴趣需求,他们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去读书,反而不用刻意地加以限制。
我认为喊口号没有用,就算你用再多的手段,让家长们把书给孩子买回去,但是孩子可能也不会选择去阅读他们。
我觉得中国儿童阅读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效阅读。
澎湃新闻:你认为现在中小学特设专门的阅读课重要吗?
杨红樱:肯定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我们中国现在各种阅读运动在尊重孩子阅读兴趣上做得很不够。
澎湃新闻:那么你对增强孩子们的阅读自主权有什么建议?
杨红樱:我认为应该把书摆放在那里,让小孩子们自己来选。每一个儿童阅读的兴趣取向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有个性的,男孩子喜欢的书籍和女孩子喜欢的书籍也可能完全不一样。
澎湃新闻:把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但是怎么保证学生们读到的都是有益的读物?
杨红樱:我认为这是现在童书市场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对儿童类书籍的出版机制制定更高的标准,儿童类书籍在出版阶段就应该严格把关,只要是出版出来的读物,都应该是对儿童非常有益的。但是我们现在把关意识不强,并且把这些读物都放到市场,让家长自己来判断。但是我们很多的家长并不是专业的,所以我认为在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澎湃新闻:对于有志成为作家的小朋友有什么建议吗?
杨红樱:我觉得有这样的爱好也很好,但是小朋友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是每一个想当作家的小朋友都能够成为作家,是否能够成为作家很大一部分是生活经历决定的。
我希望家长在这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平常心,经常有家长带着比较喜欢写作的小朋友来找我,他们认为他们的孩子一定能够成为作家,但是我认为能否成为一个作家是以后的生活决定的,而不是有想成为作家的理想就一定能够成为作家。
而且我认为能否成为作家也有一定天赋的成分,你的想象力是否丰富等很多东西都是眼睛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