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行业优势 创作精品力作——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来源:文艺报 | 2016年11月23日11:18
2013年9月 铁路作协在呼和浩特召开反映全国道德模范孙奇先进事迹的作品研讨会。
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作家协会按照中国作协、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的部署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组织铁路作协会员深入铁路火热生活,深深扎根职工群众,立足铁路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深入基层一线体验生活,大力开展采访创作活动,锻炼队伍,培养骨干,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努力为铁路企业发展服务,为铁路职工和家属服务。
抓深入生活,组织重点文学创作
几年来,铁路作家协会组织广大铁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抓政治思想建设与组织重点创作齐头并进,深入铁路一线,紧紧围绕铁路工作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创作活动。一是倾力打造高铁体裁重点作品。紧紧抓住高铁建设运营的良好机遇,创作与高铁品质相匹配的文学作品。如围绕京沪高铁建设,铁路作协主席才凡带领铁路作家李志强、刘惠强、张风奇、李金桃、张毅等同志先后5次奔赴京沪高铁建设工地体验生活,沿着千里京沪线实地走访,与铁路建设者同吃同住,亲身感受宏伟工程,听建设者讲述感人故事,数易其稿,创作出3200多行的长诗集《大地飞虹——京沪高速铁路诗报告》,被中国作家协会列入年度重点扶持作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铁路作协找差距,定目标,重点打造了由王雄创作的反映高铁发展的报告文学《中国速度》。该书被中宣部列为2016年重点出版物,被中国作协列为重点扶持作品,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版向中外出版发行,引起强烈反响。二是以文学艺术之笔写好铁路人。几年来,铁路作家走近铁路优秀人物,挖掘和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推出了精品力作。如以全国道德模范、优秀售票员孙奇同志的先进事迹为素材,铁路作家刘惠强、郝文杰、黄丽荣创作出报告文学集《窗口的春天》,张风奇、李木马、田永元、李金桃创作出长篇叙事诗《微笑的马莲花》,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受到读者和铁路干部职工的好评。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专门向全路发出《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孙奇先进事迹系列文艺作品的通知》,在全路进一步掀起学习践行“孙奇精神”的热潮。铁路作协组织创作团队多次深入秦巴山区,采访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职工30多年如一日养路育人,确保安全生产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由张风奇、黄丽荣、赵伯顺3位作者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巴山纪事》、由李志强、川美、李金桃、胡煜君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巴山风笛》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铁路作协组织力量,创作出反映全国铁路43名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集《他们的名字叫劳模》,由中国铁道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铁路作协组织作家深入南京站采访“158”雷锋服务站,由铁路作家张风奇、黄丽荣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爱心驿站——记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在《中国作家》刊载。此外,围绕铁路运输生产,创作出大量接地气的文学作品,如大秦铁路、青藏铁路、京津城际、武广高铁、哈大高铁、京沪高铁……铁路作协都组织了重点采访创作,力求做到重点工程宣传铁路作家不缺席、不空位、出精品。作协领导带队,组织作家多次深入青藏铁路,创作出一批反映青藏铁路建设、青藏人文情怀的作品。分别出版了诗文集《青藏阅历》、散文集《天路情怀》、纪实文学《回望天路》。冯文超的散文《雅鲁藏布第一桥》在《人民日报》刊发,刘惠强、张风奇、李志强、成龙创作的反映青藏铁路、新疆高铁的诗歌、散文在《人民铁道报》上整版刊发。
铁路作协积极组织铁路作家参加全国性文学征文,扩大铁路文学影响力。如积极参与全国总工会“中国梦、劳动美”征文比赛,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卷《铁流奔腾》、诗歌卷《时代颂歌》、散文卷《荣光绽放》和报告文学卷《梦想花开》选用了21位铁路作家的作品,是全国产业系统中入选作品最多的行业;在纪念建党90周年《党旗礼赞》征文活动中,张风奇的诗歌、冯文超的散文入选并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铁路作协参与拍摄的故事片《雪暴·1814》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高清电影频道首播。
抓队伍建设,提升作家创作实力
铁路作协克服困难,积极组织作家学习培训,鼓励各铁路局作协筹备培训班。同时,主动联系沟通,积极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开设的培训班,通过加强队伍培训来提高队伍素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五年来,铁路作家协会共发展会员169名,推荐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1名,极大地调动了铁路作家的创作热情。一是文学品牌日趋增多。如铁路作家王雄的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汉水文化三部曲”由作家出版社再版热销,李木马的“钢轨系列诗歌诗”受到广泛关注,长诗《竹简,像高处打开的经卷》获郭沫若诗歌奖;《请理解一辆风雪中的列车》网络阅读量超过10万,李小重的“铁路公安系列小说”《发现》《驻站》《跨界出击》《危局》被作家出版社连续推出,赵妮娜的“高铁文化系列”散文由三联出版社出版,王京生的音乐随笔和苏华、章金辉的影评散文都逐渐形成了品牌。二是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如王勇平在波兰工作间创作的散文集《行走在欧亚大陆桥上》和诗集《在诗的王国里》出版发行后在世界铁路合作组织受到好评;王雄创作的《中国速度》英文版和《传世古》英文版等作品,都走出国门,成为铁路文化“走出去”的靓丽名片。三是贴近生活、具有影响力的作品频频亮相。如于泳(萧迹)创作的以巴山养路工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平·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经铁路作协推荐、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2015年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专项活动的作品,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创新优秀成果奖”;黄丽荣的《今生》《正月》《来戚了》等短篇小说先后被《小说选刊》选用,短篇小说《妯娌》和《碎碎念》被《光明日报》刊登,短篇小说《买媳妇》《风手青》分别获“郭澄清全国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奖”和《山东文学》2015年度优秀作品奖;林小静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静静的桑干河》,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徐宜发的散文集《我行吾咏》《我述吾声》由工人出版社出版。张风奇的散文《微笑的窗口》、诗歌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等报刊发表。贾文成的长篇小说《负案在逃》在《啄木鸟》杂志上连载,重磅推出,并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李金桃的中短篇小说集《嫁日》入选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少年,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陈久泉创作的传记文学《陈其学传略》由山东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在悬崖边跳舞》将于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成都局周世通出版诗集《隐之诗》;陈茂慧的散文诗在《散文诗》《中国散文诗刊》等十几家刊物发表,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歌选本》;王旗军的长篇小说《水香》,王德全的散文集《遥远的合卜吐》,陈通宪的散文集《落叶的声音》出版;王雄的中篇小说“八宝印泥”被《小说选刊》转载;魏术学担任总编剧的56集动画片《草原豆思》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首播;郝炜华发表小说多篇,长篇小说《古琴》出版;黄华反映铁路工人生活的《爱情保鲜》在《文艺报》发表;西安铁路局孙天才《风追司马》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立体拓展文学阵地,促进铁路文学繁荣发展
近年来,铁路作协着力拓展阵地,打造平台。一是积极拓展文学平台和阵地。通过《中国铁路文艺》《人民铁道报》“汽笛”副刊及18个铁路局19种报纸副刊等纸媒的传统优势,全面展示全路文学创作实力。同时,立足网络及手机双微平台,通过《微小说》《微诗歌》为全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作品的更大舞台;利用人民铁道网和铁路总公司宣传网页,大量推出铁路文艺作品。王京生创作的纪实文学《我们的文学道路》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二是积极带领各铁路局作协力推精品。铁路作协积极与各局作协合作筹备文学培训班和研讨会。与太原铁路局作协联合举办第二届文学培训班,来自基层单位的40多名作者参加,并进行研讨、采访;与西安铁路局全面合作,成立了创作基地,受到全路作家的追捧;与各铁路局作协合作,组织立足文学刊物阵地,从不同视角,不同方位,将铁路发展、职工生活和精神面貌生动再现,在广大职工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全路18个铁路局(公司)作协组织,共创办文学刊物19种,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学征文比赛等60余次,举办丰富多彩的研讨会、采访活动86次;《中国铁路文艺》有近百篇优秀作品被全国主流选刊《新华文摘》《小说选刊》《读者》等及年度文学作品集选载,《中国铁路文艺》的小说、散文被全国主流选刊选登近百篇;三是各铁路局组织创作的文艺作品倍受关注。如广铁集团公司在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精心组织了三大类百余种展品,公司作协办的《先行》书刊、《龙行南国》以及铁路站台票、车票、徽章、证券等职工文化藏品,成为“文博会”的一个亮点。南昌铁路局工人诗人马兆印和他的作品亮相央视《新闻联播》。南昌铁路局党委在开展“走基层、看亮点、鼓士气、增动力”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把镜头对准朴素平凡的一线职工,发掘了马兆印这一典型人物。中央电视台2015年播出《工人诗篇》“五一”特别节目,第一集即以《马兆印:有一种铁绵延千里》为题,在《新闻联播》节目专题报道了南昌铁路局永安工务段工人诗人马兆印和他创作的《有一种铁绵延千里》《再用轨》《英雄》等诗篇佳作。郑州铁路局开展群众性的“中国梦·铁路梦·我的梦”等主题征文活动,全路文学爱好者踊跃参加,收稿上千,佳作颇多;哈尔滨铁路局组织职工写春运感受,并通过多种途径推荐发表职工作品,青藏铁路公司文联实施“美丽中国·大美青海·魅力天路”微电影创作项目,组织骨干创作小组走基层沿线采访,记录一线职工大量真实素材,创作完成以唐古拉线路车间和拉萨站五彩哈达服务中心为原型的微电影《遥远的唐古拉》《五彩哈达》。各铁路局举办的文艺活动在全路上下掀起了文学热潮,充分调动了文学骨干的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