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家深入生活蔚然成风——吃得采风苦 方有创作甜

来源:人民日报 | 郑海鸥  2016年11月26日11:06

“走进高原,才知道什么是天高地厚;仰望雪山,才懂得什么是绝顶巅峰。”今年8月,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中国舞协的20多位知名音乐舞蹈艺术家赴西藏自治区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他们不顾高原反应、不惧道路难行,深入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地,倾心感受西藏独有的自然和人文魅力,深入了解西藏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大家表示,吃得了采风的“苦” ,才可能有创作的“甜” ,他们将深度挖掘西藏音乐舞蹈元素,汲取创作养分,力争创作出一批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展现西藏的巨大变化和突出成就。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当前,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基层一线,采风创作、慰问演出、结对帮扶在乡镇社区、学校军营、工矿企业等蔚然成风。

“我们现在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文艺家们纷纷表示,“人民”“生活”已经成了文艺界的关键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经成了文艺界的最强音。

两年来,中国文联充分发展“送欢乐下基层” 、文艺志愿服务等品牌项目,扩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覆盖面。文艺家们深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走进重点工程建设第一线、农村集镇、社区街道、军营学校,走进普通百姓中间,开展慰问演出、辅导培训、文艺支教、展览展示等各项活动,受到热烈欢迎。

人民需要什么,文艺家就送去什么。多地坚持以群众为主导,把文艺展览、演出的内容选择权交给基层群众。比如,广东省文联的“百家千场艺术讲座下基层”活动,以群众“点单”的形式普及艺术,迄今举办了1200多场,直接参与群众近80万人次。

不仅把优质文艺作品“送下去”,播撒文化种子,文艺家们更将鲜活灵感、丰富素材“采上来”,汲取创作营养。中央歌剧院编剧胡绍祥说:“创作中渴求的素材、灵感,必须能够打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这些从哪里来呢?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必须迈开双脚,走进生活的富矿。”

在深入基层,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积累愈加深厚,作品的内容形式更接地气、文化品质更饱满、时代气息更浓厚,更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白皓天,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深入西藏14次,与西藏话剧团共同创作爱国主义题材话剧《共同家园》。白皓天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使我增长了见识,唐卡、藏戏、打阿嘎等藏民族特有的传统习俗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代中国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只要我们与人民同在,就一定能获得无穷的力量。”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近年来一直在农村体验生活,陆续写出了《天高地厚》《麦河》《日头》等“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最近,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归来》,关仁山在北京昌平曹碾庄体验生活,他希望写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农民的命运起伏和精神诉求。

“深入生活的创作与坐在家里冥思空想的创作可谓天壤之别。深入生活的创作是血肉相连的,有真情的冲动;坐在家里冥思空想的创作是无本之木,是音符的堆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文工团青年作曲家赵麟深有感触地说。他曾深入祁连山3个多月,向“花儿”和沙漠中的声声驼铃学习,创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提琴和笙的双协奏曲《渡》。

据统计,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及直属院团、协会先后派出老中青作家艺术家超过1万名,全国各省区市动员的艺术家、文艺志愿者、基层文艺骨干超过了几十万,服务群众数百万之多,极大地活跃了基层的文化生活。

“我们将一如既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人民群众同欢乐,与现实生活同脉搏,让作品更加接地气、有感情、受欢迎。”文艺家纷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