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等待我们给出新的答案(武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武 歆  2016年11月28日19:59

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看着桌上的台历:上面写满各种标记,有文学会议,有文学采风,还有各种与文学相关的座谈会;当然也有完成各种作品的时间、投递的时间、发表的时间。看上去显得乱糟糟的,但仔细看去,台历依旧崭新,好像才刚摆上,似乎这一年也才刚刚开始。其实,却是马上就要与之永久分别。感慨之中更是蓦然发现第九次作代会召开已经近在眼前。无法不感叹时间如梭,因为5年前第八次作代会的场景依旧清晰,可如今第九次作代会却已近在眼前。

5年的时光,似乎有些缓慢、悠长,其实又很是短暂、急促。第八次作代会那年,我应该还算年轻,精力还异常旺盛。作家相聚总是欢声笑语,加之又有好多谈得来的好朋友,每天都是很晚才睡,话题广泛,谈读书、谈创作、谈生活,似乎永远都有说不完的话,虽然睡眠很少,第二天照旧精神抖擞,开会、讨论、参观、观影,晚上还能打开电脑,将没有写完的某篇小说继续写下去。

如今,想起马上到来的文学相聚,想起相似场景又要重现,但与5年前相比,心境已经有了太大的变化,已经变得沉静下来,更多的则是思考。文学面对当下瞬息万变、五彩缤纷的生活,应该呈现怎样的姿态?文学作品到底应该书写什么、表达什么?当下文学的力量是在增强还是减弱?作家书写现实生活的能力是继续强劲还是已经退化?……我忽然发现,许多过去忽略的问题、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又在重新拷问我们,正在等待我们给出新的答案。

在过去的5年,我把写作的时间更多的让位于“行走与阅读”。不同的人对行走有着不同的称谓,或是考察,或是采访,或是采风,但无论怎样的变换称谓,其核心就是“走”。一个写作者,不能离开“走”。所谓“走”,就是与社会交谈,就是与社会对话,就是“登高而招”。

在我参加的许多行走、采访、采风活动中,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作家走边防”活动,印象最为深刻。那年走访内蒙古边防部队,我们用了20多天的时间,走了内蒙古的8千里边防线,一路上采访了众多的边防军人,尤其是一个叫“算井子”的戈壁滩,更是给我留下深刻记忆。那个地方,面积是北京的1.5倍,但人口极少,边防战士加上牧民,竟然只有12个人。茫茫戈壁,没有树,没有鸟,没有房屋,只有蓝色的天和深灰色的地。站在戈壁滩上,没有任何参照物来印证自己真实的存在。来到“算井子”边防派出所那天,已近黄昏,放下行李,我尝试着一个人向前走,不回头地向前走……过了一会儿,当我突然回头,看见边防派出所的红砖院落变成一个渺小的红点时,内心突然恐惧起来,感到无助、迷茫、恐慌,甚至隐约感到身体在颤抖。我急速往回跑,好像跑慢一点儿,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就会被一个看不见的巨大的野兽所吞噬。当我看到派出所的红砖院落逐渐变大时,心里才逐渐安妥下来。当晚在与边防战士座谈时,长年不见人、几乎没有任何语言交流的战士,什么也说不出,好像已经不会使用嘴巴,就是那么怔怔地看着你。看久了,眼圈就会慢慢发红。至今想起那个场面,我还会禁不住流下眼泪。采访回来后,我整理了大量资料,写了许多关于内蒙边防战士的散文、随笔和小说,用文字向读者介绍边防军人戍边的艰苦和伟大。

行走,让我体会到了许多人生感悟。这些感悟慢慢地叠加起来,肯定会影响我的思考方式。当然,也会影响我的写作。我始终在思考,写作出来的文字如何更有意义,如何才能避免风花雪月,如何才能避免无病呻吟,应该让每篇文章都能在生活的河床经受生命之水的冲刷、洗涤。

阅读,已经逐渐成为这些年我在生活中的最爱。我喜欢读完一本书后,写下阅读笔记。这些笔记,其实就是把阅读时随意写在书籍空白处的文字整理、加工、润色而成,完全是彼时彼刻内心真实的想法、真切的感受。正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我才越发感受到文学疆域的无比辽阔,也才能不断拥有向上、向前的动力。每隔一段时间,把读过的书和写过的笔记同时拿出来,再相互作一细致的比较,有时又会发现新的感悟,也会矫正之前的判断。如此反复,在一种特别的乐趣中,总会找到特别的惊奇。阅读,同时也是压制浮躁的最好良方。它能让人沉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从而更好地轻装前行。行走,是阅读;阅读,也是另一种行走。

2016年已近年末。作协九代会就要召开,只要生活在继续,文学就不朽,就会永远与生活结伴前行,并且互相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