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自号“朽者”,其艺“不朽”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张婷  2016年12月09日11:26

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

自号“朽者”,其艺“不朽”

北京风俗图——墙有耳 陈师曾

在中国绘画“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这样一位先行者——他是清末主张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是学者、诗人陈三立之子,是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他自号“朽者” ,坚持“画吾自画” ,以深厚的笔墨功力,传承金石写意之风,并在直面现实中创作出具有人文关怀的画作;他投身艺术教育与画会活动中,提携同道,于民国初年共同开创画界新局面……他正是被梁启超评为“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的陈师曾。

朽与不朽

令人倍感遗憾的是,陈师曾48岁便离开了人世,海派大家吴昌硕为其题写挽词曰“朽者不朽” 。今年时值陈师曾诞辰140周年,以“朽者不朽”为主题,中国美术馆会同故宫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北京荣宝斋聚集其各类艺术作品200余件,于11月11日至12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在全面研究展示陈师曾的画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同时,也希望藉此揭示其对于20世纪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开拓价值和文化启示。也许,通过这一展览,我们有可能真正穿越时空,走近‘朽者’ ,也才可能窥得吴昌硕先生所提‘不朽’的深意所在。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这样谈到。

陈师曾1876年生于湖南,早年留学日本,与鲁迅、李叔同等结为挚友;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通与长沙,并全心致力于诗书画印的深研,求教于吴昌硕; 1913年底,其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居京十年间,在多所高校任教,参与多个画会活动,发现并推广齐白石的艺术,勤于创作、著述与讲演,留下数千件艺术作品和数十篇画学精义。“陈师曾与其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六弟陈寅恪并称‘陈门四杰’ 。陈寅恪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留给现代学人的宝贵财富;而陈师曾所谓‘文人画四要素’ ——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同样是将艺术之用回到创作主体的完善与充实。 ”吴为山介绍说,为了契合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意境,策展团队在设计上着意将“文”字与“朽”字加以突显。展厅中,陶瓶、枯枝、花卉、木架、紫砂壶,与暖色调灯光下他的画作相配,令观者置身于恍若隔世的丹青碎影间。“陈师曾的绘画饱含古代文人的哲学意境,因此我们选择将他的作品置于经过特别处理的毛边纸上,呈现‘道法自然’ ;展厅门口,一段硕大的朽木上有开出的新芽,亦在以‘朽木生花’喻义他艺术生命的‘不朽’ 。 ”

在北京的十年,是陈师曾艺术创作的盛期。其传世作品属花鸟画数量最多,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看来,最能体现陈师曾艺术创造力的则是数量最少的人物画。“我们在《北京风俗图》系列中可以看到,他的创作涉及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百态,旧时北京的婚丧嫁娶、民间娱乐,还有像《墙有耳》这样讽刺时局的漫画。画者运用真实的笔调描绘了清末民国初年的老北京,是其美术创新及文人画思想最全面、最彻底的诠释。他将拾荒人、车夫、卖花小贩等底层人带入画中,拓展了文人画中人物画题材的边界。从线条和着色上,有西洋画形体、光线的痕迹,体现了其一贯主张的‘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 。 ”朱万章在与展览同期举办的讲座“陈师曾和他的时代”中谈到:“他曾如此对‘文人画’进行总结—— ‘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这句话被后来的很多人误读了,实际我们从他的创作反观这句话,陈师曾一方面秉持‘以精神相应’的理念,着眼于从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坚守写意性笔墨,一方面又在坚实的基本造型能力之上,不断拓展艺术题材与语言方式,从自然与现实生活中发表‘文人之感想’ 。例如他在《读画图》中,描绘当时人们在展览上欣赏画作的情景。尽管这一题材古已有之,但以往画家将人物的着装都画得很虚,而陈师曾以写实的方式将人们不同的穿戴逐一画了出来,这是首创。从画法来看,有明显的西方绘画的影子,如人物的比例、画面的透视关系等,为传统文人画注入了生机。 ”

穿越回陈师曾的“朋友圈”

《读画图》画于1917年,它呈现在近百年后的展览中,被观众以当下的视角继续“读” ,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而在中国美术馆六层展厅中,以画作、书信、照片等文图资料钩沉陈师曾与鲁迅、李叔同、蔡元培、吴昌硕、金城、姚茫父、王梦白、徐悲鸿、梅兰芳等人的交往,更仿佛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一探陈师曾的“朋友圈” 。

在《 〈北平笺谱〉序》中,鲁迅曾写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盒、镇纸画稿,俾其雕镂;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盖至是而画师梓人,神志暗会,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 ”陈师曾与鲁迅,不仅是留日同学、归国共事,也在艺术方面有很多交流;在鲁迅的日记中,就多次记录他与陈师曾在北京一同逛琉璃厂、互赠各种拓片等往来细节。

逛琉璃厂,还让陈师曾“偶遇”齐白石所刻的印章,之后他特意去法源寺找到齐白石,两人一见如故。“如果没有陈师曾,也许就没有‘绘画大家齐白石’ 。 ”朱万章说,“初来北京时,齐白石不被画界接受,穷困潦倒,到与陈师曾相识后,才逐渐走出困境。他曾题诗齐白石‘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给了齐白石很大的启发。应该说,他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引路人,也是将其艺术带到日本的推广者。 ”朱万章还提到,陈师曾在篆刻风格上受齐白石影响很深,两人在艺术上的相知与相互扶持,恰如齐白石在诗中所写“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

作为刻铜艺术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陈师曾和姚茫父亦是至交,经常书画唱和。1923年9月17日,陈师曾离世;姚茫父不仅写下七言律诗《哭师曾》予以悼念,还把《北京风俗图》和自己所题的34首词合在一起,题为《菉猗室京俗词题朽道人画》 ,作为二人友谊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