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策: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张策 2016年12月14日13:48
走出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这几日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反复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如春风扑面而来,是透彻肺腑的一种清朗。对于一个以写小说为主的创作者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给全国的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创作方向,也点拨了我在小说创作中的一些困惑。
我写小说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模糊记得第一篇登上正式杂志的小说叫《剥葱的姑娘》 ,显然是很青涩的东西。符合那个时代的气氛,有些朦胧的理想主义。后来调进公安机关,开始关注所谓公安题材小说,从接触到的大量案件中直接汲取素材。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创作还很幼稚,追求的是一种书写的单纯快感。尽管也在文字中关注了人性和命运的主题,但流于表面的肤浅。例如说我有一篇小说叫《人·鬼·神》 ,从标题就开始看出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轨迹。当然这也许可以原谅吧,因为毕竟那时的我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文学于我来说,更多的是美丽的梦想。
真正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的生存与命运的关系,始于1992年的《无悔追踪》 。公安职业对我的磨砺,众多案例给我的冲击,更重要的是难以计数的英雄战友的事迹给我的教育,使我对于永远身处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相交叉的十字路口、永远要以牺牲个人利益而换取更大更重要利益的人民警察有了越来越沉重的关切,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一名老警察对一名可能的潜伏特务的数十年追踪,就此成为我的小说中第一篇真正具备了某种深刻内涵的作品。时至今日,这篇20多年前的旧作,还有影视界的朋友要把它改编成电影,说明它表现出的精神特质,还是能够打动人心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再次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回顾我这几十年的小说创作,始终没有离开公安队伍,没有离开那些在一线生死拼搏的警察战友。即使走到了领导岗位上,我的心也拴在基层,我的目光也注视着基层。波澜壮阔的公安工作是丰富的创作土壤,给予了我写不完的故事和人物,也给予了我非常珍贵的认识体验。
文坛是不寂寞的,文坛永远有着说不清的暧昧和混乱。我虽然是个业余的写作者,但我仍然在文坛的喧嚣里有过动摇和疑惑。我写我的战友,写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写在那些故事里或令人景仰或让人唾弃的命运,但我和我的作品始终处在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里,甚至有时面临嘲讽,面临质疑。我们的坚持是否有意义?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是否过时?文学是市场的主宰还是市场的奴隶?写作是为了金钱还是为了责任?在写作手法上是固守传统还是向所谓现代主义投降?我常常这样问自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尽管在心底仍然有着强烈的抗争,但动摇和疑惑也似乎在所难免。
应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使我如醍醐灌顶,心胸豁然明朗。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他还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爱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习总书记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 ,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 ,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 。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行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
这些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直抵我的思想深处,拨开了我认识上的层层迷雾,使我重新窥见文学的真谛,窥见写作对于我来说的真正意义。
没有生活,没有人民,就没有文学,没有艺术创作。各种各样的说法再多,也不能动摇为人民写作的初心,不能偏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是文学的生命力所在。回想这两年,我坚持着两个题材的探索,一是我最钟爱的公安题材,一是我初步尝试的“三线”题材,我深深感到,没有生活的赐予,这些故事,这些活生生的人物,都没有可能出现在我笔下,更不可能引起读者的反响。动摇和疑惑都只是暂时的,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和目标应该是一种真正的坚定。为人民写作,将是我终身的快乐。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想多多,不能尽述。虽是冬日,但觉春意融融。身为一名身着警服的作家,倍感责任重大。“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我将按照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牢记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我的文学之路上,努力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