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颖: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管窥
来源:中华读书报 | 侯颖 2016年12月16日15:39
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往往以“塑造未来民族性格”为己任,曹文轩的作品往往带有情感激荡,在灵魂阵痛中体悟人世沧桑和苦难,无论是他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还是他充满幻想的大王书系列,以及独具趣味的“丁丁当当”系列,还有那本令人赞叹的图画书《羽毛》,都展现了他一贯的博大恢弘的气势,坚持中国式的情感抒发和深刻的人文精神自觉。常新港《青春的荒草地》《烟囱下的孩子》等不失王者气质,而“成长物语小说”系列,“动物励志小说”系列等将对儿童成长的深刻剖析进行到底,时刻渗透着睿智动人的人生启迪。薛涛的《白银河》能够准确把脉儿童的真实感受和生命体验,洞察儿童的精神世界,把美与诗的生命展现在世人面前。黑鹤的动物小说《黑焰》《鬼狗》《风之子》等真实的生命被诚实书写,情感的细腻和对家园的守望成为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谣,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中国儿童文学擅于探索和挖掘文学的深厚主旨,执著于对美好人性的描绘,颂扬世间的真善美,具有宽广博大的人文情怀,在充满童真童趣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意蕴。
新世纪以来的儿童文学作品涉猎题材相当广泛,有反映城市儿童现实生活的作品,有反映战争、灾难、自然、动物、冒险等作品,有反映城乡差别和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作品,真可谓海纳百川,无所不包。
校园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一直最为孩子喜爱,儿童自由的、快乐的、热闹的、清逸的生活如诗如画,如秦文君的“经典校园小说”系列,伍美珍的“阳光姐姐最小说”系列等,写儿童成长的快乐和烦忧,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后花园。面对城市的繁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也走入了儿童文学的中心,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已经超过六千万,李东华认为:“这些儿童的生存状态肯定能全部地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秘密与现状。”反映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曾小春的《手掌阳光》、陶江的《水边的仙茅草》、常星儿的《一个男孩的河流》、雪燃的《离殇》等,这些作品描绘的留守儿童的苦难生活震颤人心,感人肺腑。
在我国儿童文学史上,不乏《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这些作品塑造的儿童形象多为英雄,忽略了战争给儿童造成的隐匿心灵创伤。曹文轩的《火印》、李东华的《少年的荣耀》、殷健灵的《1937,少年夏之秋》等被认为是“战争题材儿童文学的根本性突破”。一些被时光淹没的历史事件被作家挖掘出来,赵丽宏的《渔童》《童年河》是以“文革”为背景的优秀儿童小说,灾难中童心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芒无处不在。殷健灵的《野芒坡》更把目光推到一百多年前,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孤儿院,那里的孤儿生活的状态和心路历程被一个中国孩子成长的痛点照亮出来,直指人性的善恶,叩击灵魂的高度。另外,以沈石溪、黑鹤、胡冬林等为代表的动物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呈现出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多维的创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