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繁荣文艺创作要把握好七个关系

来源:中国艺术报 | 王英辉  2016年12月21日10:1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神采,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服务人民与歌颂人民、创新创造与文化发展、艺术理想与社会风尚,这八个关键词,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构成了新形势下文艺创作生态的大逻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艺创作,都应该在这个大逻辑下统筹谋划,砥砺前行。在渐次展开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七大关系。

第一,把握好“自信”与“担当”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在当代中国,中国人更应该感到无比自豪,无比自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创作的基点所在、信心所在。没有文化自信的创作,必定是盲目的。没有担当的自信,必定是空无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负起“用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担当,才能真正把文化自信扎根于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实践中。

第二,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历史给文学家、艺术家的滋养是无穷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中华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就是要“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 。同时,要避免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要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使文艺不仅有体量的增长,更有质量上的标杆。

第三,把握好“主导”和“多样”的关系。文艺创作理论有一百种、一千种,但最实际的理论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不可否认,生活是多彩的,需求是多样的。处理好文学艺术创作上的“主导”与“多样”的关系,就是要把文学艺术的穿透力和渗透力,把滋养精神和给予力量的作品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为此,就要走出象牙塔,跟随时代的脉动,追随人民的脚步。

第四,把握好“视角”和“胸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但是,许多文艺工作者跳不出自己的方寸天地,那里面有真,也有善,甚至也有美,但很难获得广泛的共鸣。只有跳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能上升到美学的境界,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上升为史诗,留传至后世。

第五,把握好“养心”和“修身”的关系。文艺工作者从事的是塑造人心的事业,“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的艺术理想。将神圣职责和艺术理想内化于心,与自己的修身息息相关。“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始终把“德艺双馨”作为人生的追求。

第六,把握好“高原”与“高峰”的关系。文艺事业是终生的事业,它不同于任何职业,生命不息,创作的冲动和欲望不止,创作的灵感和力量不息。文艺事业又是大浪淘沙的事业,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大量的文艺作品淹没在浩瀚的文化历史当中,传承下来的都是含有隽永之美、永恒之情、浩瀚之气的经典之作。只有反映和记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才能够传承下去。

第七,把握好“创作”与“写作”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文艺创作,特别是文学创作徘徊之际,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这一点在两年前就已得到印证。在阅读形式多样化,特别是网络文艺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边缘化”的议论不绝于耳。随着时情变化,人们的文学观念自然应该与时俱进。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写作,人人都能发声,就可以人人都是作家。“创作”和“写作”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的工作分量,劳动含量、成果质量,是不能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