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霍艳:与真实人物和当下生活建立联系

来源:文艺报 |  霍艳  2016年12月23日10:41

我想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谈谈自己近期对于创作的思考。

我自己的生活经历其实很简单,十几岁时因为青春期开始写作,赶上了青春文学的热潮,边写作边读书,现在成为一名文学研究者。

直到最近,我发现,我并未深入地了解过中国更普遍的生活状况,因为我生活在象牙塔之中,没有任何基层的工作经验,也没打算去了解基层,我身边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各种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编辑,原来我的圈子竟然这么狭小。由此,我最熟悉的,塑造起来最得心应手的也就是两种人:父辈、知识分子。他们当然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对于更广大的人民,我竟是不够了解的。

我知道人的精力有限,生活环境有限,必然是对某一类人更加熟悉,有人可能一辈子就写知识分子、农民,也能写得很好。但当代中国的社会层次太丰富,人际交往中,必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物,如果不做了解,就会写知识分子鲜活,却写不活他的身边人;或者将知识分子写成一个抽象符号,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有血肉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限定了题材的作品,看起来总是千篇一律,因为塑造人物时,作者被一个框架束缚着,他老想写出一个集所有问题于一身的人物,难免标签化、概念化,而不是 “典型人物”。

这让我想起习总书记讲话中谈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有一次我随作协采访团去南疆采访。出乎意料,我一个人被安排到了和田地区情况最为复杂的墨玉县。我内心是紧张、害怕的,但硬着头皮就去了。这种切身体会使我更能还原采访对象的心境。

接下来的日子,我就跟当地的援疆干部同吃同住。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警察、医生、水利、城建规划,我白天就跟着他们上班。我去过乡镇派出所、水坝、医院、自来水厂、正在施工的工地,我还跟着副县长去扶贫,去维吾尔族贫困户的家里,看见他们的房子就是用树枝和着泥建造的,看见地毯的脏和一家只有一个人穿鞋,其他人都是赤脚走。这十几天让我了解一个个像细胞一样的劳动者是如何活动,才维持了一个县城的运转,而这个县城又是中国的一个细胞。晚上,我跟这些人一起活动,聚餐、健身,我看到了一群活生生的人。说实话,这群人关心的问题和角度,和我以往圈子里的人关心的毫不一样,我甚至在想,到底谁才是更广大的人民?作家的敏锐让我探测出他们心理的复杂,挂职是经过多方考虑的,但三年的时光太漫长,回来后有可能升职,也可能和原单位节奏脱节。挂职干部在期待、烦闷、害怕中度过三年,却渐渐爱上这片土地。我顿时感觉到这是一个好的文学题材,他们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但在伟大之中有反复,有与内心欲望、恐惧的战斗,有压抑和挣扎,一切都是真情实感。

文学创作要贴近人民、扎根人民。人民的实践和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文学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走进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之中,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吃透生活底蕴,搜集创作素材,汲取创作营养。只有永远扎根人民,才能准确找到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方法。这段经历对我个人而言,是一种突破。我们年轻一代的生活经历大多相似,在作品里倒映出来的情节、人物也都似曾相识,加上对于经典和传统的怠慢,未深入研究经典是如何“对时代具体问题有感而发”,“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反而是模仿一些畅销作品,或从其他流行文化借鉴资源,作品充满了离奇的巧合和超出人生经验的编造痕迹,并且我们并未有贴近人民的愿望,总是认为靠一些文艺化的表达就可以使我们“高人一等”。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话:“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这正是年轻一代作家的创作弊病,我们这代作家由于太过迷恋个人经验,把一己的情感体验放大,个体的抒情还会阻碍叙事进程,使得叙事缺乏动力,往往需要作者的强力干涉,却造成了局部真实、总体编造痕迹过重的弊病。有些作家为了营造一种风格,故意突破语法规则,不再追求词语和现实的清晰对应关系,而是堆砌大量相似词语,营造语言的狂欢。还有些人为了追求新的美学风格,喜欢设置极端的情境,描绘极端的人物,甚至不顾道德,把暴力和恶俗游戏化,把粗鄙生活化,以此来达到一种酷虐的美学效果。我们缺乏对生活的阅读能力,缺乏在幽暗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的能力,而是做了徘徊边缘的观望者、抱怨者、悲观者,也就无法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最后我想谈谈,创作者塑造自己的问题。创作者需要有个性,但更需要一个完善的人格。中国古代极其强调“为己之学”,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即反身自省,把所学体会到自己身上来,然后由内而外,所谓修身、齐家、治国以至于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中最让人心动的部分,小至日常生活,大至隆重国是,始终不离自身。创作更是如此,学习这些关于自身的智慧,与当下建立活生生的联系,让这些智慧参与我们对生活的判断,带着一个完善的人格进入写作,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