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报》社论:多出扛鼎之作 引领社会风尚

来源:文艺报 | 本报评论员  2016年12月26日10:4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第四点是“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语重心长地希望作家要拥抱时代,观察现实,感悟生活,捕捉人间之美,多出扛鼎之作,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

作家是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要在人格修养上不懈追求完善,在文学创作上不断追求卓越。坚守艺术理想应该成为作家的初心,特别是在商品大潮冲击下,作家更要把坚持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必修功课。有了这样的修炼,才能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人民更加信赖、更可依靠的文学工作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生活的广阔复杂、时代的发展变化,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视野,也远远超出了以往的书写经验。我们的作家有没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修养,有没有表达生活正能量的本领,有没有反映社会本质的情感,有没有震颤人心的笔墨,有没有传递人间暖意的爱心,都在接受时代和人民的考验。我们要以创作出更多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以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反映真实的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把握人们在各种社会动态中的本质和追求,给人以光明、希望和力量。

我们常说,立业先立德,为文先为人。作家的人品和修养,决定着作品的水平和境界。一支德艺双馨的文学队伍是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赢得人民信任、担当社会责任的基本条件。广大作家应该充分领会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严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崇高事业。认识时代,贴近民心,需要从思想深处具有牢固的扎根意识;书写时代,表达民心,更需要灵魂深处有阳光照耀。要成为“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一颗伟大的灵魂。不塑造自己的爱心,怎能写出塑造千万人心的作品。一切文学写作,都是作者和读者心灵的交流,都是作家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只有那些反映生活本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才可能给人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追求,向社会奉献出更多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但是,我们的文学创作距离这种要求还有一些距离,如果原创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果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创作质量就得不到提高。广大作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

多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作家归根到底就是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艺术功力来把握世界,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