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盐上光阴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左中美(彝族) 2016年12月27日15:48
晨曦中的诺邓。资料图片
似乎,那些久远的时光才刚刚从这里过去——又或者,依然在场。
诺邓村脚的诺邓河旁,井房里两眼卤井头上的木井栏还微微地温热着。下到井口的木楼梯上留着浅浅的泥脚印,似乎刚刚才有挑卤水的汉子从井里打了卤水上来,挑着满满一担,从井口上了楼梯,而后出了井房,走向这古村里已然熬煮了两千多年卤水的某一口大灶。
走在诺邓村中几乎全是上坡的古老巷道里,你会不时地在某户人家的门外遇见一口那样的大灶:土围的灶口上面,架着不知历经几世春秋的巨大的铁锅,铁锅里的卤水或满或半,一律不肯现出人人皆知的谜底。倒是灶旁一扇簸箕里堆着的洁白细致的盐,无声地说出了那一锅锅卤水最后凝结成的模样。门头雕花的古老木门前,一只高腿的方凳上面支了一扇小筛子,里面摆着数坨雪白的、做成锥柱体的盐供游客选购。每坨盐的体量相当于小号的奶茶杯子,杯底一律用浅赭色写着“诺”字。
诺邓,这个最早见载于唐代《蛮书》中的村名,已经使用了一千多年。在《蛮书》的记载中,这个称谓的出现跟这里出产的盐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诺邓古村的历史远比《蛮书》的记载要久远得多。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服云南,置益州郡,下辖二十四县,其中的比苏县即在以诺邓为中心的沘江流域。“比苏”为白语,意为“有盐的地方”,而“诺邓”在白语里意为“有老虎的山坡”。——想必那时,“诺邓”这一称谓已然存在了。山高林郁,长河汤汤,众鸟高飞,虎啸于野。深沃的大地之下,绵绵不尽地涌出卤水。用这卤水熬煮出的盐使人们知道,原来食物经了盐,竟可以有着那样美好的滋味。
鱼儿逆着季节上岸,村庄顺着时光生长。
从山脚的一口盐井出发,诺邓这个古老的白族村庄沿着一面山坡一层一层向上生长;石铺的村道一级一级向上生长;“五滴水”“一颗印”的屋檐一沓一沓向上生长;青色或白色的炊烟一年一年向上生长;被盐深深滋养的光阴一茬一茬向上生长。
八月,南瓜藤爬过旧院墙,老屋檐把影子伸到路面上。谁家的看家狗午后没事,悠闲地在阶梯连阶梯的村道上溜达,并不诧异地看着一群一群走进村来的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
一场雨水下来,瓦沟水从那座古老院子的正屋檐上流下,历经正房、两侧厢房、下房层层相衔相接的屋檐和屋厦,在四五次转折之后,落向院中的砖地上。
因为地势陡窄,在诺邓,许多明清古院落的建筑都是这样的格局。屋檐相衔最多的院落,被称为“七滴水”;而那些在稍微平缓的位置上建起来的袖珍四合院,被称为“一颗印”。这座像一丛叠生的丛丛菌那样倚着山坡一层一层向上生长的古老村庄,因为坡陡屋密,能行车的公路还一直未能进入她的内里。在村庄里,依然还有许多人家养着骡马,为人分忧。它们和村庄里的人们一样,习惯出了门就一路上坡走向村后,或是一路下坡下到村脚。
从一口两千年的盐井出发,诺邓就像一棵蓊郁的大树,从根部散发开通往四面八方的道路。这些因盐而生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向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通往兰坪、丽江、西藏。往来进出的马帮,将“诺邓”两个字驮向外面的世界,同时也把外面世界的文明带进这座古村。
诺邓村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万寿宫,史载为元代建筑,其时乃是外省客商在诺邓的会馆。以盐为路,万贾汇集,使得深藏在滇西高山大水之间的古村诺邓在千年的时光里,成为滇西地区持续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诺邓,这座活在一口盐井之上的村庄,盐是她久远光阴中最深厚绵远的滋味,是她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却未曾改变的清晰背景。盐,是诺邓的另一个名字。
因为盐,1300多年前,明王朝在云龙所设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即在诺邓。在明朝中后期,五井盐课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三万八千两,占了当时云南盐业税收的半壁江山。
因为盐,人们专门建起了龙王庙,敬奉卤脉龙王,每逢年节为龙王献戏。在位于诺邓河东岸缓坡上的盐文化博物馆里,正对着龙王庙大殿的古戏台依然还在。院场西侧高大的土烟囱下面,据说曾有七口并排的大灶同时煮盐,炉火熊熊,日夜不熄。
因盐而生的繁华与富庶,滋养了独具这方地域气质的文化。尤其是明、清以来,古村诺邓文风蔚然,人才辈出。清代,在整个云龙县境,诺邓进士最多,举人、贡生和秀才不胜枚举。
文化的兴盛,亦深深濡染在诺邓的盐业里。诺邓以煮盐为业的人家称为灶户,一灶一名,以乾、元、亨、利、贞、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金名之。这些古老的信仰和仪礼,名之于盐灶,而印之于盐人,代代相传。
以儒家文化传承忠孝礼仪,以道家心境面对天地自然,以佛家心意持护舍得平安,以本主崇拜凝聚族根族源,在诺邓,你会发现,中国传统的多种信仰和文化,那样自然地被融合在一起。棂星门、文庙、武庙、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星阁、财神殿、关帝庙,构成了诺邓古村以玉皇阁为领衔的古庙宇建筑群。
在当地,人们是这样介绍诺邓的:村庄的最下面是经济(诺邓两千多年的盐井),中部是政治(旧时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就位于古村的中部),最高处是文化和信仰(以玉皇阁为领衔的古庙宇建筑群)。
在辉煌两千年的盐业渐渐衰落之后,古村诺邓沉寂了数十年。这沉寂的数十年,让诺邓几乎完整地保留下了村中明清以来的所有古民居和古文化建筑。因为两千年以盐为背景的独特深厚的文化积淀,因为层层叠叠、依山而筑的古老白族民居建筑,今天,古村诺邓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身份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诺邓火腿的介绍,使诺邓有了另一张与古老的诺盐紧密相关的文化名片。
有人说,诺邓是中国至今未被旅游商业严重污染的最值得一去的古村落之一。因为地理上的偏远,也因为被“发现”得较晚,诺邓依然保持着古老村落的面貌。村头的那棵大青树,一树浓密的枝叶招摇着的依然还是清清山风。村中有许多农家客栈,房檐下挂着从地里收获的苞谷,院子角堆着大大小小的南瓜。对于许多远道来到诺邓的游人而言,当他们住进诺邓朴素的农家客栈,行走在村中古旧的石板路上时会发现,诺邓其实不是远方,而是当下,在心间。
在古村诺邓,没有人穿着民族服装跟游客收费合影,没有人到处兜售旅游纪念品。在诺邓,人们想要带走的,只是两块写着“诺”字的坨盐。
诺盐洁白,执手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