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蒲公英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孙玉秀(满族) 2016年12月27日15:50
黑土地上的蒲公英,是抗联的种子。风来,它便长了翅膀,随风飘落,在山野密林里生根发芽。
自从鬼子无耻地炸开了东北的大门,中国历史从此便打下了一块耻辱的烙印。
鬼子张着贪婪之口,想吞下东北这块黑土地,掠走物产资源,奴化东北人的思想,摧毁东北人的意志。他们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割开了几条动脉,修铁路,建机场,烧杀劫掠,让黑土地的上空布满了乌云。
暗无天日的封锁,并没有压弯东北人铁一般的脊梁!当人们在苦海里挣扎时,有一个名字好似一缕春风,带来了蒲公英般希望的种子,飘向了白山黑水的各个角落,这个名字就叫抗联。
凡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心中都有几位抗联英雄的名字——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这些名字镌刻在百姓的心中,成为抗联的符号和不屈精神的化身。正是这些英雄的名字,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让充满血性的东北父老纷纷拿起了抗日的武器。
不曾忘记那段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日伪的“集家归屯”政策好似一把利刃,恶毒地刺向抗联的胸口。他们烧毁抗联根据地所有的民房,强迫百姓住进大屯子里。抗联密营一次次被破坏,根据地一次次遭到洗劫。面对险恶的局面,抗联战士们不得不转入深山老林,开始艰苦的露营生活。
在山野密林里,几乎到处都留有抗联战士的足迹。不管是露宿荒野还是狂风暴雪,都没有摧毁壮士们驱逐日寇的决心。
无法想象,在多雨的夏季,战士们用树棍搭帐篷,把树枝树叶铺在身下睡觉,雨下大了,整个人便躺在了泥水里;也无法想象,在寒冬腊月里,战士们把地上的雪踩实,铺层枯树枝当床铺,找不到枯树枝,干脆将自己埋在雪里睡;更无法想象,在大雪没膝、滴水成冰的日子里,为了不暴露目标,战士们没有生火取暖,而是忍饥受冻,跑步到天亮……
密林里听不到战士们叫苦的声音,却总是传出一阵阵欢乐的歌声:“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那歌声气歪了日伪军的鼻子,引来了更严密的封锁、更恶毒的报复。
抗联密营里断了粮食,山野菜、野蘑菇、草根、杏树叶、榆树皮等都成了战士们存活下去的主食。吃蘑菇中毒时,会全身浮肿。衣服也被树枝刮得破烂不堪。艰难困苦没有摧毁战士们的信念,反而磨练了他们坚强的意志。
为了防止敌人的袭击,聪明的战士们发明了排灶,在地上挖一条长土沟,用石头垒成一个长洞,上边放锅盆等做饭。为了保存实力,战士们挖地窨子藏身,从敌人手中夺取粮食。抗联以深山老林为依托,将队伍分成若干小股,四处打游击,让驻扎在山区的日伪军日夜不得安宁。
百姓中流传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次,杨靖宇得到情报说鬼子有运送白面的车辆经过,便立刻组织突袭小分队去拦截车辆。小分队临行前,杨靖宇叫警卫员送来一大捧炒豆分给大家,恰好每人五粒。当战士们得知杨靖宇已经三天没吃一粒米时,谁也不肯吃。杨靖宇板着脸命令:“每人必须吃五粒炒豆,要换回五袋白面。”战士们互相看了看,才含着热泪咽下了那五粒炒豆,跟着杨靖宇出发了。那一场战斗果然不负众望,一车白面成了战利品。
杨靖宇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将一腔热血抛洒在长白山密林之中。鬼子不得不折服:中国有这样的血性男儿,中华民族是无法战胜的!
一位老人曾给我讲述了一段真实的故事:她的姐夫外号“青山好”,整日带着弟兄们在密林中跟鬼子作战,气得敌人四处悬赏捉拿他。最后,因叛徒出卖,“青山好”在通化被秘密杀害,他的头颅被悬挂在通化城门下。“青山好”的妻子带着血海深仇练成了双枪,拿起武器在山林里继续跟鬼子作战。
在白山黑水中,不知有多少动人的抗联故事无声无息地隐藏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无名战士浴血奋战,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感人肺腑的抗联之歌。有记载的、没记载的,消失的、留存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他们都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在这一片广阔的黑土地上。
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惊喜地发现,无数处抗联遗址被人们精心地保留下来。重走抗联路,行于山野密林中,耳畔会响起那首《露营之歌》:“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入夜难眠。火烤前胸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沿着抗联路,我采撷了几朵蒲公英。风来,它们在半空中尽情飞舞。它们是红色的种子,落地生根,将抗联精神代代传承。
愿生长在白山黑水间的蒲公英,永远静静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