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赠予齐白石的《鸡图》首亮相 30余件林风眠画作抵京展出

来源:北京日报 | 陈涛  2017年01月22日08:54

林风眠,一位已离世26年的画家。倘若你对他不熟悉,不妨先看看他的三个弟子——朱德群、吴冠中、赵无极,他们生前相继获颁法国最高艺术殿堂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合称“留法三剑客”。今起至3月5日,“清寂鹜影——林风眠艺术精品展”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汇聚林风眠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精品36件。其中,34件从上海三家公立艺术机构远道而来,北京画院所藏两件作品则属首次亮相。“数量虽不多,但件件是精品。”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希望人们在观展之余,能稍稍读出画作背后的心思。

林风眠生于1900年,尚在弱冠之年便独自前往巴黎留学,回国后旋即以26岁的年龄成为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后被冠以“中国现代美术创始人”。其画既不是传统中国画,也不是传统油画,他把东方水墨和西方色彩相融合,孕育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人称“风眠体”。研究学者郑重花了20多年为林风眠立传,他如此描述林风眠的艺术风格:“在孤寂中有着热烈,在沉静中有着壮美,在失望中有着希望,在向往与怀旧中似乎又有着思索。”

展览开篇之作便是林风眠赠予齐白石的《鸡图》(北京画院藏),画面以浅淡的墨线,潇洒流畅地画出三只白羽鸡,鸡冠如红宝石般闪烁于其间,笔墨简洁、清新。“应是林风眠离京后,任教于杭州国立艺术学院以后的作品。”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北京画院美术馆副馆长郑智威介绍,由于画面里题跋字体较小,这件作品长期被误存放在齐白石画作里,这次是首次走出藏品库与公众见面。

另一件首次展出的画作《双鸡》,同样源出北京画院,系三位大家合力完成,林风眠画的是公鸡,唐云画了一只母鸡,谢稚柳题写款识。“非常有意思。即将到来的农历鸡年,我们用这几件画有‘吉’鸡的作品,陪参观者一起过大年。”吴洪亮笑言。

由于这位艺术巨匠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沪杭一带度过,他的作品也主要遗存在那里。为了办好此次春节大展,北京画院特意从上海市美协、上海中国画院、中华艺术宫借来30余件精品,类型涵盖静物、花卉、仕女、禽鸟、风景。“之所以借来作品数量不多,缘于上海市有规定,公立机构一次借出林风眠画作的数量不得超过十件。”郑智威说,不同于在职场、教学中秉持“干得不顺心就甩手离去”的做法,林风眠在艺术上始终坚持“抗争”。一如展厅里屡屡可见的画面——芦苇荡里,双鹭逆风而行,折射的正是他对待艺术的坚守。

事实上,他与同时代的艺术家总保持有一种距离感。比如他很少去画“梅兰竹菊”,却对松柏、芦苇情有独钟。猫头鹰常被民间视为不祥之物,因此传统文人和职业画家对它都是敬而远之。林风眠却偏偏喜欢画猫头鹰,此次展览便展出了一件他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猫头鹰》。对于有人批评他画的猫头鹰是冷眼看世界,与他的人生态度神似,林风眠回应也很干脆:“其实画鸟如果像鸟,那又何必画呢,拍张照片就好了。”他不止一次对他的学生讲,绘画精髓在于“画鸟像人,画花像少女”。除了画面内容,他的画作形制也与众不同。手卷也好,册页也罢,传统中国画大多是长方形,但到了林风眠那里,他把它全变成正方形。“别看只是尺寸比例的变化,如此做法无异于让画面更难处理,属于主动加难度。”郑智威说,这种作画方式的确丰富了国人的审美取向。

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却偏偏还很努力。据说,林风眠一晚上要画好几十幅,然后就和衣躺在它们中间,待到第二天墨迹已干,他就从中挑出几件满意之作留下,其余随手扔掉。

画者已在风中长眠,稍显遗憾的是,时代比他走得要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