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背影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周康 2017年01月23日08:57
周正
1960年,周正在《以革命的名义》中饰演列宁
朗诵中的周正
在父亲87年的生涯中,他有过两次事业的高峰。第一次是1960在电影《以革命的名义》中扮演列宁,尽管是靠特殊化妆,但确实太像纪录片中的列宁了,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物造型,从而一举成名。第二次事业高峰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诗歌朗诵热潮。
家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周正于2016年1月20日病逝,在此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先人。
记得学生时代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父亲。当时我的父亲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身体非常健壮,上下楼梯比我还快,我想他应该不费太大力气就能登上火车的站台。只是他身体较胖,其背影就使我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产生了共鸣。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当时父亲被下放到北京郊区的农场。家中我母亲身体不好,长年卧床不起,他一有空就骑几个小时的自行车回家来看看我们,除了照顾我母亲和干家务,还利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带我去公园玩。在当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环境里,能和父亲一起到公园的儿童游乐场玩耍是多么幸福的事,对于现在的孩童们来讲可能是难以理解的。我最爱做的活动就是和父亲赛跑,当然每次都是他赢,我就是看着他的背影努力地追赶着。
在父亲87年的生涯中,他有过两次事业的高峰。第一次是1960在电影《以革命的名义》中扮演列宁,尽管是靠特殊化妆,但确实太像纪录片中的列宁了,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物造型,从而一举成名。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我,但可以想象的出在那个年代不看这样的革命影片的人应该是寥寥无几。所以在我小的时候逐渐感觉到自己是“名人之后”了,因为周围的人不管见到我家的哪个成员,总是先谈到父亲,接着听到的便是列宁的名字了。在那个动乱的时代,父亲这样的知名人士是在农场接受着劳改,骑着破自行车奔波劳碌,根本谈不上什么特权、赚钱了。我们姐弟几个当然也没有沾上知名人士的光,反倒是在街道和学校是“引人注意”的角色,时刻小心着,怕犯错给自己那有名的父亲找麻烦。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小心谨慎的性格正是从父亲那里传来的。他从来没有像上课那样给我们讲大道理,只是轻轻的一句“别人会怎么看”就足够分量了。是啊,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句话是我们全家人共同的座右铭,尤其是父亲。从我记事起,周围的环境已经把他和列宁这位伟人锁定在了一起。家里家外,他都是一身正气,扮演的角色也都是正面人物了。当他告诉我他曾经在话剧茶馆中扮演过无赖二德子时,我真的是难以置信。
父亲的第二次事业高峰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诗歌朗诵热潮。他把双手放在胸前捏着西装的领子,微微身子向前倾,学着列宁的演讲,当那铿锵有力的最后一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出口后,顿时是满堂喝彩。那时我已经十几岁了,周末经常跟着父亲去看他们演出。除了列宁的段子外,他还有革命烈士题材的《夏明翰的故事》以及稍稍带有诙谐意味的《阿凡提的故事》等。每次演出,看到他博得热烈的掌声,连续的返场,我也是心潮澎湃,真的为自己的父亲感到自豪。
然而,这个人们把被压抑了十几年的情感寄托在慷慨激昂的诗歌朗诵时代很快就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艺界也迎来了其现代化的新纪元,在文艺舞台上,周正的名字的出现越来越少了。这也难怪,父亲不会把握自己的高峰时机来创造新的机会。尽管更明白世故的母亲再三地劝他多“活动”,可他不听。记得有人找他作电视广告,他都拒绝了。说“商业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形象”。除了演出,他就待在家里,而这待在家里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
老人家操劳几十年,应该在家享清福的时候,子女们却是各奔东西的时节了。我家也是一样,哥哥姐姐都成家搬了出去,最小的我也在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带了很多行李。父亲到机场送我,帮我拖着那最大的黑旅行箱,快步走在我的前面。那时他已经60多岁了,虽然身体肥胖,但健步如飞,20出头的我还是只能跟随着看着他的背影。
之后我在国外就职,安了家,回北京的次数越来越少,每年也就一两次而已。而每次见到父亲都切实地感受到他在苍老。首先是膝关节的骨刺,使他从以往的健步如飞变成了一瘸一拐。但是他还是坚持工作,上台朗诵时依然是往日的昂首阔步。但回到家就揉着膝盖露出痛苦的神情。由于他体重100多公斤,又开始出现帕金森的症状,医生不建议他做手术治疗骨刺,只能采取保守疗法。当然情况是日益恶化,终于不得不坐轮椅了,正所谓祸不单行,有一天他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导致大腿骨折。虽然康复了,但是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床上了,而且连自己翻个身也很困难。
父亲晚年遭受的最大打击是2012年7月我哥哥因癌症去世,当时大家商量怕父亲经受不住这老年丧子之痛,所以决定暂时不让他知道,只说还在住院治疗中。记得那之后的第一个中秋,我看到他侧躺在床上不停地按动手机。那时父亲的帕金森症状也很严重,手抖个不停。我凑上去问他干什么呢,他回答说:“中秋节了,给你哥发个短信。就是手不听使唤,唉!”这时我看清他在手机上打的短信“每逢佳节倍思亲”。顿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趁他还没察觉就赶快转身跑了出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母亲告诉了他真相。我当时没有在场,听说他很平静,因为他说他已经猜到了。
从那以后他对所有的东西都表现得很淡漠。以往我要推他出去散步他都非常高兴,但是后来却经常说“出门麻烦,算了吧。”
2015年9月北京的天气还算不错,我回国陪了老人几天。每天我都推着轮椅带他出去散步,吃饭。他的心情不错,和我讲了许多他年轻时候的事,参加革命、土改、抗美援朝等,很多都是我第一次听到。我很佩服他对六七十年前的事记得这么清楚。我想把他的经历记录下来,以后为他出个自传。可是我在国内的时间有限,只得推到下次见面再问他了。
12月我再次回到北京,父亲的精神状态和3个月前大不一样了。他变得不怎么爱讲话,食欲也显得不好。又加上那几天北京雾霾茫茫,我们就只得每天都待在家里。本来想利用这几天好好听听他讲当年的故事,可是他好像没有那个心情。一晃就到了我要离开北京的日子了。下午的飞机,中午我简单地吃点东西就拿起行李准备出发。父亲坐在轮椅上对着桌子看报纸。我走到他身后,双手按住他的肩膀,轻轻地按摩了几下,告诉他我要出发了。“这么快就走啊?”他使力气想转过身来,但是那肥胖的身躯纹丝未动。“春节再回来看您!”我又拍了拍他的后背,就匆匆离家赶飞机去了。没想到这就是我见父亲的最后一面。
父亲走后我思考了很多,在反省自己没能好好堂前尽孝的同时,深深感受到父亲留给自己的东西之多。这些东西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且不说为人正直、谦虚谨慎等大道理,单凭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勤奋工作的同时,能够圆满的照顾好家庭这一点,就让我们做子女的终生受益。不但我们自己以父亲为榜样努力工作和生活,而且我们自身的行动又在影响着我们自己的下一代人。这种精神上的遗产才是最珍贵的。
父亲走后没多久母亲也跟着他去了。我这时突然感觉到没有家的异常寂寞。虽然自己已经安家立业,但是每次回到父母的身边还是像小孩一样放任自如,无忧无虑。而今这种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父母为我们蜡炬成灰,而做子女的为老人家做了什么呢!现在自己能做的就是不断努力,不辜负老人家的期望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愿历尽辛劳的父母们都能安度晚年,享尽天伦之乐!
作者简介:周康,周正同志次子,1966年8月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1994年获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硕士学位,1995然后至今就职于日本三井物产塑料株式会社。
■相关链接
周正原名周大成,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1928年4月出生,北京人,幼时在北平、济南读书,1944年毕业于济南正谊中学,1949年3月入华北大学第三部学习,毕业任校文工团演员,1950年转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1952年6月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至1988年3月离休。曾任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副会长。2016年1月20日离世,享年87岁。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伊始,周正入院担任演员,活跃在人艺的舞台上数十载,留下了众多鲜活的舞台形象。如《夫妻之间》中的张德山、《非这样生活不可》中的卢狄、《明朗的天》中的赵铁生、《日出》中的方达生、《名优之死》中的左宝奎、《茶馆》中的二德子、《贵妇还乡》中的伊尔、《屠夫》中的布拉特博士等,通过他的诠释,无不彰显出角色的魅力,成为几代观众心中的记忆。
周正先后出演了30多部作品的主要角色,他所塑造的角色各具风采,在舞台中间熠熠生辉。同行评价,他的台词清晰动听,表现力强。表演技术纯熟,表演风格朴实细腻、内涵丰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善于用典型化的细节和富于变化的语调,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
周正表现出非常过人的表演功底,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以革命的名义》中成功塑造了革命导师列宁的形象,深深打动了国人,产生的影响甚广,被称为是“中国扮演列宁的第一人”。在1984年电影故事《在被告后面》、1987年《直奉大战》等多部影视作品中,他以自己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