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英:设计生活之美
来源:人民日报 | 管璇悦 王 瑨 2017年02月06日07:23
从奥运“福娃”到生肖邮票,30余年潜心艺术创作
吴冠英 设计生活之美(我的这一年)
吴冠英和他设计的2008年北京残奥会吉祥物“福牛”。 资料图片
吴冠英设计的2015年、2016年、2017年《拜年》邮票。 资料图片
春节假期这几天,吴冠英没闲着,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到他晒的手绘作品。
“画画对我来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内容,一天不画就难受。”1月23日,吴冠英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说,旁边的工作台上,彩笔、画本摆放得整整齐齐,四周的墙壁几乎被大大小小的作品占满,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北京残奥会吉祥物“福牛”格外显眼。“把作品贴在这,时不时看看,觉得哪里不对劲了,也方便修改。”
1982年毕业之后,吴冠英便扎进艺术设计这个行当。他是吴教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给学生们上课。他也是设计师,参与设计了生肖邮票、明信片、吉祥物等诸多形象。
对于61岁的吴冠英来说,教书和画画早已成为他忠实的伙伴。
专业设计师不能只靠灵感,“要掌握创作规律、观察生活”
吴冠英用“忙碌而有滋味”形容2016年。他将教学视为这一年的主体,说自己是邮票设计的“票友”,“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而2011年辛卯年生肖兔邮票、2013年癸巳年生肖蛇邮票、2015年乙未年生肖羊邮票以及《孙中山诞辰一百五十年》纪念邮票等,都出自这位“票友”之手。
1月10日,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的《拜年》特种邮票首发。这是吴冠英第三年设计拜年票,也是第一次在里面加入少数民族的内容。“我国各地区拜年习俗不同,但大家对春节的重视以及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是相似的。”邮票上,拜年娃娃“欢欢”和“喜喜”身着蒙古族传统节日服饰,手捧哈达,喜气洋洋。
虽然现在邮票本身的功能已经弱化,更多是一种收藏和爱好,但在吴冠英眼中,其文化影响力依旧很大,邮票不只是邮票,而是几代人成长记忆的重要符号,也承载着文化传统,是国家名片和标识。
2011年的生肖兔票是吴冠英第一次接触邮票设计,此前,他画的多是插画、动漫和卡通形象。“看起来只是一个形象,但背后需要很多时间进行推敲。”从征选到定稿,完成生肖邮票的设计至少得半年。“收到邀请的设计师间要比稿,邮政集团组织专家评比,选出两个,经过近半年的修改后再选出最终的作品。”设计兔票时,吴冠英在半年间画了200多只兔子。
“专业设计师不能只靠灵感。既要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也要注意观察。”“生活”是吴冠英创作的关键词,“很多创意都从生活中来。”2008年北京残奥会吉祥物“福牛”背着手走路的动作设计就源于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我在遛弯时看到一位爷爷领着孙子玩耍,爷爷背着手走在前面,孙子在后面模仿,童真十足。这些要靠观察,不能靠想象。”
做面向大众的艺术品很难,“要考虑接受者的审美需求和包容度”
1766年,德国美学家莱辛在美学著作《拉奥孔》中写道:作为静态艺术,绘画只能选择“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这一刻“包含过去又暗示未来。”
吴冠英觉得,在创作中找到孕育性的一刻并不简单,每次的灵光一现都令他难忘。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征标时,吴冠英在家找思路,突然想到中国的五行,觉得数字五很有意蕴,可以作为设计的切入点,“看起来是一瞬间的感觉,背后是许多思考。”
时代往前走,审美也会不断演进发展,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好的艺术品应该是雅俗共赏的。”吴冠英师从吴冠中先生,“群众点头,专家鼓掌”是先生对艺术创作的自我期许,也是吴冠英觉得很难做到的。“就像厨子炒菜,符合自己的口味简单,让大家喜欢吃不容易。有时看起来是面向大众的设计,做起来更难。”
闲暇之余,吴冠英喜欢四处走走逛逛,感受不一样的文化,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时尚和潮流是什么。“创作不能和年轻人脱节,我也会把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作品中。传统中国风加现代性,这是设计永远的课题。”
吴冠英说话声音不大,脸上一直带着笑,正如他的设计:喜欢使用温和、看起来更有安全感的弧线,希望作品阳光、美好一些。“创作不是个人的事,艺术家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考虑接受者的审美需求和包容度,更多地向大众展现美好的东西。”
从动漫大国到强国的路还长,“流行什么抄什么只会不伦不类”
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投入多了、作品多了,但“山寨”“辣眼睛”等吐槽却不少见,很多人甚至开始怀念《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画片。
“有吐槽很正常。过去那些经典动画片都是由当时最好的艺术家参与创作的,有许多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现在一些年轻设计师把传统抛得太远。”其实传统中有不少经典的、体现“中国审美”的元素,“流行什么就抄什么,只会让作品不伦不类。”
动漫造型设计是吴冠英在清华美院教授的课程之一。他常告诉学生,要吸收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艺术精髓,但不能丢失美的判断力,更不能丢掉“中国特色”,因为“没有特色就无法立足,去国外也没有市场,有了差异化,别人才有兴趣探究。”
从动漫大国到动漫强国,“中国的路还长,要多静下心来推敲设计是否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感。”比起“量”的生产,吴冠英更关心“质”的提供,“作品要符合大众的需求,又不能迎合大众,精品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出来的,创作需要定力和反思。”
这种定力和反思也是培养人才所需要的。“不能像培养技工一样,只教会他们流水线式的工艺技巧。”虽然每年动漫和美术专业都会输送大批毕业生,但“高手”依然稀缺。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强了,选择多了,真正热爱的反而少了。”在挑选学生时,吴冠英最看重的就是热爱和热情。“基础薄弱一些没关系,想要走得更远、更深入,必须有对艺术设计真正的热爱。”
如今,吴冠英仍保持每天作画的习惯。高铁上、机场里……翻看他的微博,任何生活场景都能成为画中景。“没有一处景是不美的,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缺乏感受”,这也是他常常和学生分享的。
新的一年,吴冠英希望顺其自然。作为吴教授,他想上好每一堂课,因为“教师的责任很大,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学生”。作为设计师,他想继续完成好每一次设计。
“潜心教书,认真画画”,这是吴冠英的微博简介,也是他对自己的希冀。“人的一生很短暂,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两件事已属不易,对于我来说,做好眼前的工作就很好了。”今年的拜年票发行才不久,吴冠英已经开始构思来年的作品,“得提前想想表现拜年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