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年画的视觉包围

来源:光明日报 | 向云驹  2017年02月07日07:49

向云驹摄/光明图片

向云驹摄/光明图片

贴门神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内容

【守望家园】

年画,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视觉表达,它也是中国人的一种视觉养成和视觉形成。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他的耳朵能够听得懂音乐,眼睛能够欣赏形式之美。

从敬神到娱人,年画让家居安详愉悦

民间年画以家庭为单元进行张贴,一年一换,历经千年。家的具体形式是民居。家是一个封闭的建筑,是人类的居所,是人类安身立命之地,也是人类的避难防险之地。遮风避雨,防抢御盗,抵抗侵袭,阻挡野兽,取暖御寒,都是家的基本功能。这是人类生老病死之地,是吃喝拉撒之所,是生儿育女之处,是婚丧嫁娶之室。人类正是在这里打开和关闭他的视觉。对家的建筑营造和家的氛围建构一直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核心要素。年画传承和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园意识,是一种视觉的包围、护卫、氛围。

门神年画的第一功能是对家庭的守护,阻止、防范、驱除魑魅魍魉对家庭幸福、安宁、吉祥的攻击、侵犯、袭扰。进入居家大门,年画的张贴在室内多处营造了一个神灵的世界。在大堂和家堂,有祖先灵位年画,有十全大神和种种由祖辈代代相传的中国人崇奉的神灵年画,其他各种居室、厅堂、卧室、闺房、厨房等还有送子观音、福禄寿喜、儒释道诸神、民间杂神、天官土地、灶王爷等等。神像年画把家庭与社会、与历史、与生活、与族群广泛地联系起来,确认了家族的安全不仅依靠家人的努力,还来自于族群、社会、历史的“大家族”及其荣辱与共。

宋元以降,以戏出年画(即戏曲题材的年画——编者注)为代表的文娱性年画,因其以观赏性、娱乐性、审美性、艺术性为突出功能和特征,极大提升了年画的美术和美学价值。文娱性年画使民间的家居生活长年处于“快乐”“愉悦”的环境和氛围里,强化了家居生活其乐融融的特质,培养了民间生活辨识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年画在家庭门户、壁室中的张贴,为冷冰冰的建筑墙壁增加了色彩、人物、场景、山水、季节、风情、娱乐、艺术,增添了生活的气息。年画自身又因张贴位置的不同和内容的丰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家园。年画的视觉图像让家庭人员的视觉消解了紧张、恐惧、害怕,建立起崇高、信仰、宁静,激发出满足、富有、幸福,诱导出愉悦、快乐、美感。

“儿童化”表达,让年画便于文化传承

年画对人作为一个特殊物种的感性、感觉、感官的视觉包围,是建立在民居、家庭、居室对身体的包围(物理空间)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年画的张贴对人的精神恐惧的安慰和安抚并使之安宁的精神包围(文化空间)之中的。这双重的视觉包围还包括了一个从物质和精神的家园,到对人的出身、成长、成年、老龄、死亡的人生过程的全程包围和看见。

年画的最大特征是一种视觉图像,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艺术性的样式。它是用于观看、观赏、观察的民间图像。在形式方面,年画的视觉冲击力、涵摄力、规制力从婴儿、儿童、少年、成年的过程,年复一年的地熏陶,一年又一年地重复、强调、更新、内化,沉积为一系列视觉的愉悦、和谐、舒适。成双成对的门神、神虎、吉鸡、仕女、娃娃、祥卉、鸟兽、三鱼争月等等,将对称、平衡、比例、均匀、稳定,注入人们的视觉;温暖、鲜艳、堆砌性的、对比性的色彩,呈现出花团锦簇、活泼明亮的色调,吸引视觉的关注,也为感觉强化了明朗、愉悦的颜色倾向。稚拙的娃娃、美艳的仕女、和蔼的神像、慈祥的寿星、可爱的动物、吉祥的莲鱼,迎合了人们视觉的选择、偏好、直觉。

体质人类学有一个经典的动物实验,实验人员把一个刚出生的小猩猩与其母亲分离开来,然后给这个小猩猩一个奶瓶和一个猴子样的机器偶像,供小猩猩选择,结果小猩猩并没有立刻去取它最需要的食物奶瓶,而是热烈地拥抱了机器偶像。这个实验表明,视觉上的熟悉和顺眼原则超过了活下去的本能需要,体现出视觉的选择比本能、比生命本身还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再看年画,它的形式、色彩、造型大多都有“儿童化”的倾向,其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甚至神灵形象,都显示出稚拙化、漫画化、童趣化的特点,当然,其中还有大量儿童生活的题材和百戏图、十不闲、欢天喜地、渔家乐、童子抱鱼(连年有鱼)、刘海戏金蟾、老鼠嫁妹、五子登科、雀鹿蜂猴、张仙射狗、骑马关公、世界山海动物集览、土地爷、连年吉庆等,无不充满童心。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的质朴、稚拙与儿童认知的活泼、可爱、生动、简拙的偶像化图形化形象化,天衣无缝地吻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从古至今,图画的第一功能都是为了人类自己的观看,特别是儿童的观看。在这样的视觉包围中,即使儿童成长成人成熟,他的视觉喜好爱好偏好依然会得以延续和保持;即使进入成人化的戏出年画欣赏中,也依然要保持“儿童化”的年画风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说明艺术史上的一个重大现象或规律:民间艺术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但其总体风貌,被艺术史家确认为直接承续、传承、保持着远古时代原始艺术的稚拙特点。原始艺术被人们认为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童年”的艺术。民间年画所代表的民间艺术为什么能够如此顽强地保持原始艺术遗韵?个中奥秘竟然是年画风格所揭示出来的这个原因!

在内容层面,年画的视觉意义、被观看者的意义得到追问和揭示。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在三、四岁时知觉就已经相当成熟了,并且掌握了许多成人的知觉识别。他们能够区别许多事物和人的面部表情,也能认识某些抽象几何形式,对某些微妙的细节甚至有很高感受性。在一个家庭之内,年画的观看与意义释读是必然相关的事情。儿童成长期和语言习得期还有一个特别的“问询”和“听故事”时期。就是说儿童时期是一个描绘白纸的时期,万事万物都对他是新鲜、好奇、未知的,所以会有“十万个为什么”;同时也特别喜好在提问之时聆听回答,聆听故事。居家生活近在眼前的年画无疑是儿童询问、提问、追问的重要对象,而对年画内容、寓意、象征做出解答、解读、解释,则是家中长者的义务。所以就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年画传说和故事。而年画的每一种画幅、形象、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神灵等都在描绘、讲述、故事,也有种种象征寓意,比喻、谐音、双关等文化转喻和修辞,是一个更深层的文化符号世界。

由此可见,年画的视觉包围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意义的包围。这种意义包围具有多重层次,包括价值观的包围,比如传递诚实、勤劳、节俭、正直、仁义、礼智、孝悌等价值观念的年画及其意义解读……历史传统的包围,比如神话历史、朝代人物、历史事件、史书故事、历史名人等内容的年画及其意义解读;伦理秩序的包围,比如二十四孝、天地君亲师、神佛造像、君臣有别、长幼有次、尊卑有序的年画及其意义解读;生活知识的包围,比如生产知识、生活常识、日常器物、花鸟鱼虫、敬畏崇信、人际关系等年画及其意义解读;审美趣味的包围,比如娱乐游艺、戏曲故事、节日喜庆、吹拉弹唱等内容的年画及其意义解读。在这年画的视觉包围、意义包围构成的多重包围、重重包围之中,视觉不仅强化自身的敏锐性、定向性、选择性,而且能触发和引申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联想、感想、想象、知觉、直觉,使视觉的形象触及事物的具象,又从事物的具象转化为符号、知觉,甚至形成抽象和思想,催化和完成了思维的形成和成熟。

马克思·韦伯说,文化就是一张网。美国阐释人类学创造人格尔兹也指出:“同马克思·韦伯一样,我认为人类就是悬挂在自己所编织的一种富有意味的网上的动物。我所指的文化就是这些富有意味的网。”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年画的视觉包围说到底是一种文化包围。文化通过视觉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渠道,进入感性、感官、感觉,一直抵达人类的物种体质,形成新的身体机制和本能,造就了人类作为审美性的物种。这也是我们考察年画作为一种视觉包围对中国人文化属性的确定性获得的新的认识:一种审美人类学的认识。

(作者:向云驹,系中国艺术报社社长)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年画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