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雷庆锐:多元文化交融中的文学表现 ——浅论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学

来源:光明日报 | 雷庆锐  2017年02月10日09:15

【文艺观潮】

青藏高原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文化地区,在这片高远的神圣之地居住着汉、藏、蒙、土、回、撒拉等多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矛盾与冲突,又有交流与兼容,呈现出各文化之间双向互动的多元发展模式。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涵化、影响和依存共同构筑了青藏高原多元一体的文化态势,从而孕育出了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学的独特的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学。

浸润在青藏高原文化语境中的各民族作家,不可避免地处于文化的多元性之中,其文化身份具有多元而开放的特征。各民族作家积极主动地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在其创作中以多元一体的文化眼光,审视和呈现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彼此的优劣、差异和矛盾,从而形成一种认同多元、包容多元的宏阔胸襟。所以,青藏高原多元一体文化背景下的多民族文学创作,日益凸显了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大都具有走向多元世界的开放姿态。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互识与互补,已经成为青藏高原文化语境中不可逆转的一种总趋势,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态势在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学的一个文化标识。

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学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各民族作家选取题材的多样性中。由于身处多元文化的背景中,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不仅表现本民族的社会生活,而且会自觉不自觉地选取其他民族的人和事作为作品表现的主题,并且取得了卓然的成就。如身为汉族作家的王歌行在《土族风情画》中对土族人民的生活进行了诗意化的表达,在叙述中采用“我们”的表述语式,不仅呈现出民族间相互交融的情怀,更是多元文化对作者深刻浸润的表现。作家徐怀中的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被看作是西藏文学史中第一部反映藏族题材的汉文长篇力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藏地的人物和故事,为我们展示了藏地奇异的风光和习俗,影响了几代进藏人。程秀山的小说《桑巴久周》也是一部较早地表现民族题材的作品,是一篇表现民族团结、化解部落间纠纷的作品,在表现民族题材方面具有积极的开拓价值。回族诗人马汉良,作为具有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本土诗人,其诗作不仅以本民族的人事为题材,而且还表现了他民族的文化、风俗和民族精神。在长诗《玉树,我用心抚慰你的伤痛》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玉树大地震的惨烈,以及各民族人民伟大壮阔的救援场景,而且深刻地描述了藏族人民在灾难与生死面前不屈不挠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宗教情怀。

其次,文化的多元性还表现在文学语言的表现方式上。生活在青藏高原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各民族作家,除了一小部分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之外,大多数作家都用汉语或双语进行创作。一位作家掌握何种语言,实际上就意味着他掌握了何种文化。因而,用汉语进行创作的青藏高原各民族作家大都具有双重或多重文化背景,他们既熟稔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了解熟悉汉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野。作为处在汉族语言文化背景中的青藏高原各民族作家,如果能将汉语及其文化背景与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将自己对本民族语言的把握和文化的理解化为创作的资源,就会更好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更好地向世人展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学作品。20世纪80年代在青藏高原涌现出的文学创作高峰就是一个明证。“西藏新小说”的一批新锐民族作家以及青海文坛上涌现出的一些优秀的民族作家都是用汉语或双语进行创作,如扎西达娃、色波、万玛才旦、才旦、梅卓、央珍、索朗仁称、泽仁达娃、察森敖拉、江洋才让、唯色、洛嘉才让等,他们大都受过系统的汉族文化和汉语言的教育,不仅精通母语,而且对汉语表达方式的掌握和运用也极为娴熟与精湛。从他们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将本民族语言的精髓与汉语的表达方式精巧地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正因为娴熟的汉语表达方式和技巧,为其作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学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也表现在对西方文化与文学的接受和借鉴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青藏高原文化显示出中西交融的情形,各民族文学也呈现出新作家层出不穷、创作面宽广博大的态势。他们游刃有余地将中西方的文化巧妙地杂糅在一起,许多作家都大量地阅读西方作家的作品,表现出对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的强烈关注,出现了次仁罗布、班丹、万玛才旦、龙仁青、江洋才让、梅卓、郭建强、肖黛、马汉良、撒玛尔罕、衣郎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各民族创新作家。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多种西方元素和写作技巧,使自己的创作呈现出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此时的青藏多民族作家们已有强烈的与西方文学交流的意识,想通过这个平台来充分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华,从而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走出闭塞而单一的标签式的民族文学,走向充分展示各自民族丰富精神世界的多元文学,在求同存异中发展自己并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特性。

总之,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学由于独特的文化地理分隔,长久地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性,作为“无法与世界雷同”的“这一个”,无疑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学,正是从多元一体的高原文化母体中生发出来的。可以说,没有丰厚绚丽的高原多元文化,也就不可能有色彩缤纷的高原文学。同样,高原多民族文学也拓展了青藏高原文化的内涵。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学的价值、意义和前景正包含在文化与文学互动研究的视阈之中。

(作者:雷庆锐,系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