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宝胡同甲2号: 当代中国美术“大宅门” 李可染儿子李小可来深筹备画展
来源:深圳晚报 | 杨端端 2017年02月22日09:25
▲李小可作品《宫雪》
▲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庆祝白石老人九十寿辰合影。中为齐白石、前为李苦禅,左5为齐良迟(齐白石四子)、左7-11分别为廖静文、徐悲鸿、齐良已(齐白石五子)、李可染、王朝闻。李瑞年(右1)、叶浅予(右2)、滑田友(右4)。李苦禅之子李燕供图
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昨天李小可偕夫人刘莹来到深圳,为自己3月2日在关山月美术馆的大展《水墨家园·近观可意》做前期准备工作。本次展览将有160幅作品,是李小可在华南地区的最大型展览。李小可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一段 “大雅宝胡同甲2号——浓缩的现代美术史传奇”的有趣故事。
大雅宝胡同甲2号,是一个曾经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金宝街与二环路相交之处的四合院,大约有20多间房子。这个门牌号在北京的地图上已不复存在。它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传奇之地。在这个普通的北京大院里,曾经住过叶浅予、戴爱莲、李苦禅、李可染、邹佩珠、董希文、祝大年、吴冠中、张仃、程尚仁、黄永玉、侯一民、邓澍等多位知名艺术大师。这个中央美术学院的家属院,记录了艺术家们鲜活的个性与人生,他们的深厚友情,相互的尊重与理解使这里成为一个令人称奇的、被后人誉为“中国式童话般”美好的地方。
黄永玉做“孩子王”
李可染家1948年搬进大雅宝胡同甲2号,李小可回忆:“我们住的是后院南屋,面积不大,但被分隔成了四小间。最东边是一个有水池子的门道;紧挨着的是父亲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画室;再相连的是个小小的客厅;最西边是卧室,也是十来平方米,我们一家人都住在这里。”
李小可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家中挂的每一幅画。“卧室东墙正中挂着一幅白石老人送给父母的《秋荷鸳鸯》。客厅的东墙挂的是林风眠先生加入了大量花青的泼墨;侧面是白石老人的《樱桃图》,盘子是墨绿色的,樱桃则是深紫红的……客厅进门右手边放着一个小小的木头‘冰箱’,这上面常常挂着父亲喜欢的西方艺术大师的复制品,记得有伦勃朗的《戴金盔的人》、戈雅的《穿黑衣的贵妇》、梵·高的《向日葵》、惠斯勒的《坐着的老妇人肖像》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父亲对文化的开放态度和审美爱好。”
1953年3月,28岁的黄永玉和妻子张梅溪带着七个月大的儿子黑蛮从香港来到了北京。此时,黄永玉被聘为中央美院教授,而且是整个美院中最年轻的教授。黄永玉一家三口搬进了东城区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一住就是10年。他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安魂祭》中,记录了最初对这个院子和邻居们的印象,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第一个到新家来探望我们的就是可染夫妇。对于他们的孩子,我几乎是他们的真叔叔。尊敬,信赖。猛然遇见我时会肃立认真地叫一声叔叔。大雅宝的孩子长大以后都是这样,这不是一般的关系。郎郎、大卫、寥寥、毛毛、小弟、沙贝、沙雷、依沙、袁聪、袁职是这样,小可、李庚更是这样。我们混得太熟、太亲,想起来令人流泪。”
白石老人是“大家长”
齐白石并没有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居住过,可是在住户们的心目中,他却是这个院子的“大家长”。李可染由徐悲鸿介绍给了齐白石后,白石老人与李可染结下了超越父子的情感与信任关系,他对李可染关爱有加,更时不时来大雅宝做客。大雅宝的孩子都叫白石老人“齐爷爷”,每次老人的到来都让大家特别高兴,全体出动来迎接,并呼喊着陪老人家进出。李小可还记得,“我两岁时白石老人还为我画了一条大鲶鱼,上题‘二岁小宝’。”
“‘大雅宝人’没有血缘关系,却充满亲情,彼此间的称呼是:黄妈妈、李妈妈、孙大娘……每逢中秋,全院子的人在中院摆下长桌,吃着各家带来的拿手菜和从树上摘下的枣、石榴、葡萄;平日里,黄永玉会组织孩子们打着用手绢做的‘大雅宝儿童团’的旗子去游动物园。”李小可回忆说。
如今,这些一起长大的“大雅宝二代”也都进入耳顺之年,其中不乏名家大师以及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自认为带着大院生活留下的共同特点,自信、乐观、善良,还有点大大咧咧的“傻气”。李小可告诉记者,大雅宝胡同甲2号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大宅门”,那里居住的是一群与中国命运紧紧相连的艺术家。他们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性格和研究方向,但每个人都用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铸造新中国美术的传奇。
作为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李小可多年以来都希望能够以“大雅宝胡同甲2号”这个院子为题做一个展览,以表达对二十世纪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艺术家们的敬意。去年这个展览终于在香港举行,展出了曾经居住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里的主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以及艺术家们人际交往、艺术共事和时代背景等相关故事、文献资料,为我们揭开了传说中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这所“文化家园”。
不放过自己的“艺二代”
作为“艺二代”,在外人看来大师的儿子有无比优越的条件,不过李小可却向记者坦露:艺二代要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反而是更加困难。为了这与生俱来的优势,也必定要付出代价。曾经,他要用生命中大部分精力来照顾父亲的生活、帮助父亲的工作和宣传父亲的艺术外,残酷的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必须适应被人忽视。
和李小可携手几十年,共同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的妻子刘莹告诉记者:这不单单是李小可的命运,也是许多从事艺术的“画二代”一定会面临的。是积极面对还是选择躲避?这是他们的人生必选题。小可选择了直面,把“命中注定”的一切看成是得天独厚的历练,并以此铺就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他的勤奋、他的思考和他的努力是加倍的。作为妻子,刘莹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与压力,常常感觉自己是在巨石缝中用身体为他撑出一个能够呼吸、思考和创作的空间,“艰辛程度他知我知好友知”。刘莹表示,李小可和她有幸接触到20世纪许多大师的真实生活,“他们伟大的成就,简朴的生活和谦虚的态度,鞭策我们多年来不敢懈怠,诚恐诚惶,此时的我们更加勤奋和感恩。”
而李小可总结道:自己之所以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来,主要还是因为一直以来“自己不放过自己”。古都北京、西藏、黄山成为李小可艺术创作《水墨家园》系列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绘画语言、风格受到业界的肯定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