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坚守,成就了可追寻的乡愁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杨清旺 朱勋航  2017年03月03日11:11

乐居村的老房子里留存着村民美好的记忆。

  驱车从昆明市中心出发,半个小时就能抵达西山区乐居村。龙潭、护寨河、老宅、石板小路,这个位于城市边缘的彝族古村落有着人们想不到的往事。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乐居村依山而建,房屋顺山就势,错落有致,一直绵延到山顶。村口有一台巨大的石磨,它重达42吨,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石磨”。站在石磨上远眺,整个乐居村静立于凤凰山麓。

  近年来,轰轰烈烈的“撤村并居”运动,大大小小的拆迁,使得乡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被悄然置换。

  如何在城市化浪潮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乐居村人也曾经迷茫。如今的乐居村,努力逆城市化而行,它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茶马古道上的风水宝地

  乐居村距昆明市区约21公里。据《龙潭志初稿》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著名的风水先生汪湛海主持规划昆明城的建设。他勘察了昆明地区的风水之后,认为有4处风水宝地,并把这4个地方分别命名为“碧鸡”“讨鸡”“普鸡”“勒鸡”。建文帝在云南逃难时,途经“勒鸡”。随行官员以“乐居”之名记之,并形容此地是“上有天池,下有地海,左狮右象,七星伴月亮”的好地方,乐居村因此得名。

  68年前,李子一出生在乐居村的一个大户人家里。他家是书香门第,其父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李子一是村里少有的懂汉语的人,10年前从当地中学退休,如今赋闲在家。在李子一的记忆里,带给他最多欢乐的是环绕整个村庄的护寨河。

  护寨河又名永胜河,河水沿着山脚流淌至乐居村前,受地势阻挡,河道在这里来了个大转弯,环绕村庄一路向北而去。李子一记得,童年时,每逢艳阳高照,他便跟村里的小伙伴下河游泳、摸鱼。

  几乎每个乐居村村民的童年,都绕不开这条护寨河。李子一记得,过去,河上共有两座石桥,桥面由4块长约10米、宽约1米的长条石板组成,每座石桥上都有一座瞭望楼。

  村里斑驳的石板小路,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李子一小时候还看到过远道而来的马帮。那些驮着大米和煤的马帮来到这里时,已是人困马乏,在进入昆明城之前,他们都会在这里住上一夜。

  而说起乐居村的辉煌,村民金贵总会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述动人的故事。他说,他家现存的房屋,就是传说中村子里历经流寇火烧而幸存的3栋房屋之一。他也说不清这栋房子究竟存在多少年了,只记得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奶奶就住在里面。

  那时,每户人家的住房都非常宽敞,有“祖宗房”“公子房”“小姐房”等,每个人都要按祖制各居其屋。每天晚上,院子里都会挂起灯笼,全家人都要到正房的客厅去给祖宗请安。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拥有上百户人家的乐居村村民还全是彝族。大家彼此用彝语交流,从不和外人通婚。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不与外界通婚的规矩逐渐被打破了,有外面的姑娘嫁进来,也有村里的小伙子出去打工,做了上门女婿。

  久而久之,不少人离开了故土,很多村庄的记忆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脑海里。

  “一颗印”建筑的集中保留区

  昆明的“一颗印”建筑,集中于乐居村。

  “一颗印”建筑,因为正房、厢房、院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而得名。这种始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早期的民居建筑,与围龙屋、窑洞、四合院以及干栏式建筑,并称“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历史上,云南彝族民居建筑形式为土掌房,“一颗印”是彝族传统民居与汉族民居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昆明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运动中几乎消失殆尽。在乐居村,至今还保留着80多栋“一颗印”建筑,其中30多栋有200多年历史,40多栋有100多年历史,连接这些老房子的石阶路有几十条。

  “乐居村这样的建筑群非常难得,民居与山势、古树等环境结合得非常好,木材等都是就地取材,很多建筑是汉彝文化的结合体,目前在全国并不多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曾这样评价。

  乐居村作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走进这些百年老屋,“三间四耳倒八尺”的房屋格局赫然在目: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大门正对面是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又称耳房);正房两侧各有一段楼梯,把正房和厢房连成一个整体;中间照例形成一个四方天井,地面铺着方形石板。

  今天,大多数昆明人都不知道“一颗印”这种传统建筑了,只有乐居村依然保留着一份沉默的记忆。

  以旅游开发促进古村保护

  古老的民俗传统不再,着急的不只是村里的老人。

  2000年,当地政府提出了保护、开发百年古村的设想,随即有一家企业表达了投资意向。为了保护这些老房子,有关部门批准,在离乐居村不远的地方划地建房,要求村民们搬入新房,把老房子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以入股的方式把老房子交给村委会统一规划、维修,将乐居村开发成旅游村。

  没想到,2001年村民们全部搬出老房子后,原本答应投资的企业却毁约了,乐居村保护、开发老房子的计划因此落空。从2003年起,无人居住的老房子开始倒塌。起初,搬进新房的老人还会回去看看,寻找记忆;后来,回家的人越来越少,古老的村寨无可挽回地败落了。2011年,乐居村被划入“紫线保护圈”,在《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规划》中,乐居村被定位为需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村。2012年,乐居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期,有两家企业决定投资4000万元,联手成立昆明乐居古彝村景区旅游开发公司,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打造乐居彝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与此同时,乐居村村民也在积极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村里成立了文化传承小组,乐居村彝族文化陈列室也初具规模。

  今年春节,离开乐居村20多年的村民金忠带着妻儿回到村里,寻找童年的记忆。他沿着石板路走进自己曾经住过的庭院,抚摸着门窗,感慨万千。“每次来到院子里,就会想起小时候住在这里的情景,那种单纯的生活是城市里找不到的,我还想回到这个老地方。”金忠说。

  目前,相关部门正积极挖掘乐居村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乐居村保留的昆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彝族民俗风情,以期保护乐居村宝贵的文化遗产,努力把乐居村打造成一个集古村落保护和展示、传统民居体验、“非遗”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餐饮荟萃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或许再过一段时间,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就可以来到乐居,回味“老昆明”,享受栽瓜种豆的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