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改革是粤剧的精神——访全国人大代表、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

来源:中国艺术报 | 何瑞涓  2017年03月15日13:42

倪惠英表演的粤剧《游园惊梦》

时代在发展,地方戏曲也在谋求出路,粤剧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机遇与挑战。从艺47年,演出超过5000场,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大奖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粤剧名家倪惠英对粤剧的传承与创新有着切身体会,她不仅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也是锐意创新的粤剧改革者。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倪惠英,听其畅谈粤剧如何更好发展的看法与心得。

“粤剧现在总的来说正在回暖。 ”倪惠英说,重视传统文化慢慢成为社会共识,戏曲人和观众的文化自信都在不断增强,戏曲新剧目的创作前所未有的繁荣,新一代演员也在迅速成长,演出场次在增多。但繁荣之下也存在问题,比如观众少,尤其是青年观众少。“粤剧市场主要在农村,城市观众量不如人所愿。 ”倪惠英说,“我们还要加大力度去普及粤剧,从娃娃抓起,在他们心里种下种子,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

没有青年就没有粤剧的未来, 1999年倪惠英就开始向学生普及粤剧, 2003年起做“大学生走进剧场”活动,一直做到现在。“推广戏曲进校园也要创新手段,要有各种各样的载体。 ”倪惠英告诉记者,她还将粤剧的身段和体操动作相结合,创作出粤韵操,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走近粤剧,戏曲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也会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受益终身。

为开辟新的观众群体,她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剧目质量,探索粤剧发展新路径。2000年,她进行大刀阔斧的艺术实验,以全新的舞蹈语言串起《梦会太湖》 《贵妃醉酒》 《六月雪》 ,并用交响乐伴奏《梁祝》 。她提出“都市粤剧”的概念, 2002年策划、主演大型新编粤剧《花月影》 ,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交响乐、剑武等元素,在音乐、灯光、布景、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轰动,吸引了众多以前不了解粤剧的青年观众,尤其是大学生。

尽管赞叹声如潮,也有人觉得步子迈得太大,把传统的东西丢了。此后,她又推出了多部创新剧目,被称为“新派粤剧” 。“粤剧可以有多种风格,赋予传统粤剧新的文化内涵、新的表演形式,才能让现代观众更好地接受,粤剧也才能生生不息。 ”倪惠英说,她希望粤剧可以两条腿走路,既有一些很传统的原汁原味的剧目演出,实际上百分之九十以上演出的也都是传统剧目;同时每个时代都应该留下自己的痕迹,应该有新的作品出现,不能一百年后还和一百年前一样。

“不要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不要一说创新就认为非驴非马、抛弃传统,创新对戏剧是一种最好的保护。 ”倪惠英说,粤剧前辈薛觉先1938年就已开宗明义地指出粤剧要“融南北戏剧之精华,吸中西音乐而作曲” 。她强调,粤剧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剧种,一方水土养一方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中西文化最早在这里碰撞,这也决定了粤剧的开放性与兼容性。粤剧有600多个曲牌,可以从中找到全国各地音乐的元素,也吸纳了西方的音乐要素,如交响乐等。电影《马路天使》中周璇演唱的《四季歌》一出来,马上就被粤剧拿来用了。“粤剧最大的特点就是什么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变成我自己的,化为我有。 ”倪惠英告诉记者,改革是粤剧的精神,历代粤剧人都在改革,所以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的流派。“今天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最好的发展时机,更应该不辱使命,勇于创新,粤剧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

不过,倪惠英指出,很多剧目因为依靠口传心授,老一辈粤剧工作者一走,就失传了,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当前最紧迫的事情,是重新整理粤剧,经过理论归纳提升,将表演程式、排场、唱腔等固化,将粤剧数字化,用数字媒体技术保护、传承粤剧,使粤剧有一套权威的、规范的范本,形成完整的表演理论体系。“以后的初学者按照这套范本学,就不容易走歪路,他们也可以创新、可以继续补充完善,发展出不同流派,但有范本在,就有粤剧的根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