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就是主旋律 ——访“文华大奖”获奖剧目《麻醉师》导演傅勇凡
来源:中国艺术报 | 高艳鸽 2017年03月15日13:44
话剧《麻醉师》剧照
“很多朋友调侃我,说我是一个主旋律导演。 ”西安话剧院排演的话剧《麻醉师》于3月10日至11日登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前,该剧导演、同时也是广州战士文工团团长的傅勇凡这样说时,脸上带笑。该剧在去年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 。这也是由他执导的话剧连续四届荣获这一奖项。“连续四届获奖,很不容易,这基本上可以称为奇迹。 ”这四届的四部获奖剧目均是他和编剧唐栋合作完成,在他看来,“这不代表我们的水平就是最高的,只是在主旋律上,跟着国家的命脉在行走,时刻把控着这种创作精神” 。
从拒绝到超越
话剧《麻醉师》根据已故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陈绍洋从医30余年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麻醉手术无一失误的感人事迹创作而成。傅勇凡称,自己和这部剧的缘分,并不是“今天我们见到了,认识了”这样简单的轻易得来的缘分。事实上,最初西安话剧院找到他,邀请他来创作这部剧,他一开始婉拒了。
“我在这部剧之前排过很多以模范人物、时代楷模为原型的话剧作品。比如上海某法院的法官、湖北的村支书等。所以,西安话剧院找到我时,我心里是打退堂鼓的,觉得自己不能再做同类题材了,如果超越不了自己,创作出来的就是‘大路货’ 。 ”傅勇凡对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要求是,每一部话剧作品必须要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以前的作品,只有这样,“艺术良心才能平静” 。当时,同在广州战士文工团任职、和傅勇凡多次合作的剧作家唐栋也认为这类题材创作得太多,想有突破难度大。
让傅勇凡没想到的是,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艺术总监翟卫国等人被他们拒绝后依然坚持。“他们不放弃,就待在广州不走了,给我们讲创作计划,等着我们改变主意。 ”傅勇凡说,“我们就这样被他们的执着推上了‘这条船’ ,上了船之后,用我们的良知,本着对陈绍洋这个人物和对观众负责任的态度,用艺术手段创排了这部剧。 ”最终,他认为在这部剧中也实现了自己一直追求的自我超越。
“他为什么会那么做? ”
3月10日, 《麻醉师》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剧情进展到一半,因过度劳累患了肝癌的陈绍洋和妻子女儿在花园里有一场戏,演绎家人之间的抱怨、理解和爱,台下观众席里很多人无声抹眼泪,有人忍不住啜泣。整部剧中,有多场这样令观众动容的戏份。此前这部剧进入西安的高校演出时,也收获了来自年轻人的感动。当时第一场演出台下没坐满,后面的几场全都爆满了。很多学生在微信群里发了他们的观后感。傅勇凡介绍,也有女大学生在看完戏后,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虽然医生的工作很忙,以后还是要找个医生做丈夫。
“这个题材,这样的一个人物,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是因为主创们塑造了真实的人物,挖掘出了真实的人性。 ”傅勇凡总结。在他看来,塑造典型人物,并不是把所有生活中真实的情节和语言放在舞台上就能够生动,最重要的是抓住人物的内核,挖掘这个人物的内心,去探究他为什么会那样做。“如果你找不到这个根源,演出来观众是不相信的。 ”他说,“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类群体有共性,但共性中又有不同,每个人的职业、学历、文化素养、知识构成不同。对于陈绍洋这个人物,我们探究他如何面对自己的职业,如何用自己的职业技术为病人服务,以此给患者带去安慰,为他们提供生命保障。他对职业的这种执着追求,是他思想的根源。 ”这也是这部剧最终取名《麻醉师》的原因。
傅勇凡表示,当一个人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是为社会作贡献。但是作为麻醉师的陈绍洋,他的所作所为,又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我们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他的心灵是向上向善的。他的内心世界跟其他人是不同的。只有抓住这点,才能塑造一个真实的鲜活的人物。 ”
该剧也并不回避当下的热门话题,对医患关系、病人送红包等现象都有所表现。这些情节在表现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实现了对陈绍洋这一人物的塑造。“剧中一个患者家属有句台词,‘作为家属,红包送不出去,才是苦恼的,医生收了我的红包,才会好好看病。 ’这其实是不良的社会现象,是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在剧中如何表现这些,并以此探讨职业道德、挖掘人物内心,在这些方面我们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傅勇凡说。
让人物接地气,观众就会相信他
最初傅勇凡接受邀请到西安话剧院排《麻醉师》时,院里已经为这部剧选好了演员,并为他们分好了角色。其中,饰演陈绍洋的是剧院老一辈的演员, 60多岁了。“我一看,这样不行,因为陈绍洋不是这个年龄,如果这样演,观众会不相信。 ”随后他选了剧院里相对年轻的一批演员。“因为他们年轻,所以经验不足,这样换演员给我自己的执导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和麻烦。但他们非常用功去理解人物,了解他们的职业,去医院体验生活。通过他们的努力,这部戏最终也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
该剧舞台美术相对简洁,两堵弧形的墙壁,经过推移,可以快速切换场景,变换为医院办公室、手术室、客厅和花园。傅勇凡介绍,创作之初,为了以后出去巡演的方便,舞美主打的风格就是简洁。剧中有一场戏,为了渲染陈绍洋工作的忙碌和工作强度之大,弧形的墙壁闭合起来形成一个圆形,演员绕着它在舞台上不断奔跑,画外音是不断传来的呼唤他去不同手术室的声音。加上有节奏感的音乐,形成了很强的艺术冲击力。
关于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创作,傅勇凡这些年也在总结经验。“过去的十几年,很多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主旋律作品,特别是关于典型人物的作品时,很容易教条式地口号式地设置剧情、塑造人物。 ”他说,“比如有一个人物被树为典型了,创作者们就会从他小时候开始追溯,讲他的小学、中学、大学生涯,认为其自出生后就是个好人胚子,所以能做出来后来的事迹。还有一些文艺作品,容易用宣传的语境来塑造人物,导致人物形象是干枯的,如果只用观众已经从媒体宣传中看到的素材创作,他们为什么还要进剧场看演员演绎那些干巴巴的语言? ”
“实际上我们还是要刻画人物,任何一个典型人物,他都是有人性的,人性都是有共性的。什么是主旋律?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就是主旋律,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就是主旋律,我们讲好他们的故事,这才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真正的主旋律。这是我们创作时的主导思想。 ”在傅勇凡看来,在把握好这一点的基础上塑造人物,同时,演员们能够很真实地表现这些人物,让人物接地气,观众就会相信他,认可他就是真实生活中的人, “这就是艺术的真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