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纪念普希金逝世180周年
来源:文汇报 | 陈晓黎 2017年03月24日09:29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决斗列宾画
普希金的妻子娜塔莉亚·尼古拉耶夫娜·冈察罗娃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2017年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逝世180周年。不仅在他的故乡俄罗斯有纪念活动,在中国,人们也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给中国文学带来深刻影响的伟大诗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于纪念日当晚举行的 《致普希金诗歌朗诵音乐会》,座无虚席,中俄两国艺术家联袂登台,用诗人不朽的作品,纪念诗人不朽的灵魂。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普希金的一生,仅仅只有38岁。他以青春的热情和勇气,将文学从宫廷的樊篱中解放出来,把它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在普希金的影响下,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俄国作家脱颖而出,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像璀璨的星辰在19世纪的世界文学的天空闪亮。
即使赢得决斗,普希金也难逃一死
1837年2月8日,俄历1月27日,彼得堡郊外寒风刺骨,冰雪覆盖着黑河。下午5点,肃杀清冷的雪地上,出现了两个手握左轮枪的决斗者———诗人普希金和皇家禁卫军龙骑兵中尉丹特士。天空阴沉,气氛肃杀,助手将上了子弹的手枪交到两人的手中。按照决斗的规则,相背的双方在开始信号发出后,同时转身向界线处跑去,先到者先开枪。丹特士眼见普希金比他快捷一步,情急中居然不顾规则抢先开了枪……子弹打中了普希金右腹,倒下的普希金努力撑起身子,瞄准丹特士,扣动扳机。丹特士应声倒下,声称打中了胸部。事实上,他在普希金开枪时已经侧身用手护胸,子弹只是擦着他的手。两天后,重伤的普希金撒手人寰。
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决斗,也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决斗———在当时的俄国,决斗这种中世纪曾被视为捍卫荣誉的英雄之举,已被法律废止,而普希金一再遭遇丹特士的侮辱,不得不向对方发出战书,这事在彼得堡已是公开的秘密。事后的调查发现,就在决斗前夜,丹特士的义父、荷兰驻俄国公使盖克恩还找过警察头子本肯多夫,而本肯多夫心里早有打算:要是普希金被打死,沙皇就少了一个用诗歌来鼓舞人心的敌人;要是他没有被打死,那也可以事后对他治罪,或绞刑,或监禁。这就是决斗中普希金必然的结局。
2009年,俄罗斯国家军事历史档案馆发现一卷名为 《御览军事司法案件报告:1837年2月到4月》 的档案,是1837年俄国总检察院、最高军事法庭呈送沙皇尼古拉一世关于普希金与丹特士决斗事件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进一步佐证,在诗人普希金的死亡事件中,沙皇宫廷扮演了极为卑劣的角色。在决斗事件6个星期后,军事审判委员会判丹特士绞刑,普希金若未死,本因与丹特士承担同样惩罚。但总检察院改判丹特士因挑起决斗和谋杀,剥夺其官职和贵族称号,降为列兵,到军中服役。沙皇更是直接在普希金的案件中作出如下批示:“准此 (总检察院所作结论),但赫克恩(丹特士) 并非俄罗斯臣民,应扣留其军官证,由宪兵将其驱逐出境。”于是丹特士顺利回到法国,开始经商从政,40岁成为法国最年轻的上议院议员、拿破仑三世的特使,创建巴黎煤气公司,1895年去世。
既然这是一场终究难逃一死的决斗,普希金何以奋不顾身,仅仅是因为事关家庭荣誉吗?
为人民的诗人
1799年,18世纪的最后一年,5月 26日,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诞生在莫斯科涅麦茨卡亚街 (现改名为巴乌曼大街) 的一座平常的房子里。他的父系普希金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家族,祖上战功赫赫,虽因桀骜不驯不得封爵,但也世代在军界或政界中为官。普希金的父亲谢尔盖、伯父瓦西里都爱写诗,家中常常举办文学沙龙,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普希金的母系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汉尼拔家族,汉尼拔这个8岁被彼得大帝选作侍从来到俄罗斯的黑人,忠诚、聪明,不仅深得彼得大帝和伊丽莎白一世的宠爱,而且官运亨通,获封领地和农奴,到普希金母亲这一代,依然衣食富足。普希金身上明显有着俄罗斯祖先独立不羁、热爱艺术的特点,同时又有着黑人祖先勇敢冒险、忠诚不渝的品格。
后人在研究普希金的时候,常常把他的品格与才华归因于血统基因。但普希金本人却更相信奶妈阿丽娜·罗季昂诺夫娜是他的艺术启蒙。
在当时还是农奴制的俄罗斯,法兰西文化已在贵族阶层中成为时尚。贵族之家的书房里,摆着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法国作家的皇皇巨著,人们热衷于谈论欧洲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普希金的父母都说得一口流利的法语,还请了两位深谙法国艺术的法籍家庭教师。从家庭教师那里,普希金学会了法语阅读和绘画,家庭沙龙打开了他的视野和阅历。如果没有奶妈阿丽娜,长大后的普希金也许会和前辈的贵族诗人一样,写写颂诗,在宫廷谋得一份闲差,也不会历经坎坷,成就日后“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荣耀。
阿丽娜·罗季昂诺夫娜1岁时就被卖入汉尼拔家为奴,此后作为陪嫁来到普希金家族,10岁之前的普希金一直由她照料。从她那里,普希金接受的是与贵族教育全然不同的民间文化,那些善恶分明、因果有报的童话传说里,有留雪白胡子的魔术师,有身材如胡蜂一般的王子,有脚登软底鞋、身挎弯刀、高衣领上绣有花边的游侠骑士,有奇形怪状、行走如飞的各种妖精,有身披黑袍、口中念念有词的巫婆,有灯火通明的宫殿,有幽暗恐怖的古堡……跟着奶妈和男仆尼基塔,他到处游玩,看宫廷仪仗也看街头杂耍,爬山涉水滑雪橇,听劳作的农奴唱歌……这些来自俄罗斯底层民间的朴素文化,给了普希金开创一代俄罗斯民族文学最初的营养。1820年,他以诗体童话长诗 《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轰动了俄国文坛,一扫古典主义的刻板和感伤主义的忧郁,揭开了俄罗斯文学清新明朗的一页。
1824年到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到母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受到警察和教会的双重监视,亲人怕牵连纷纷离去,惟有他那善良的奶妈陪伴着他,普希金的老同学普希钦曾不顾危险,顶风冒雪连夜赶着雪橇去看望他。他记录了当天清晨的情景:
一位老太太走进来,看见我们还像进屋时那样拥抱着———一个几乎光着身子,另一个满身是雪。热泪终于夺眶而出 (即使现在,事过33年,热泪又沾湿了我的镜片,使我难以下笔),我们的神志清楚过来了。
在这位妇人面前,我们感到很难为情。可是她一切都明白了。我不知道她把我当作什么人,但她什么也没有问,马上跑过来拥抱我。我立刻猜出,这就是他多次吟诗赞美的善良的奶妈———我热情地拥抱她,差一点使她喘不过气来。
普希金曾专门写了一组哲理诗献给她,称她为“我严酷岁月中的友伴,我年迈的老妈妈,我的亲人”。爱憎分明、乐观开朗、善良坚韧的奶妈,不仅给了普希金丰富的俄罗斯故事和俄罗斯语言,也给了他逆境困苦中永不屈服的顽强斗志。
你是我唯一的珍宝
普希金8岁开始写诗,16岁已名扬彼得堡。从皇村中学毕业,顺利进入外交部,但他无心仕途,却和驻扎在皇村中学附近的近卫军军官们来往频繁。这些参加了抵抗拿破仑入侵的第一次卫国战争的青年贵族,曾经反攻到法国,亲眼目睹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新兴资本主义制度和民主自由思潮带来的变化,开始对俄国农奴专制制度进行反思,悄悄地酝酿推翻沙皇。普希金常常参加这类秘密聚会,在《乡村》 中,他写道:“这里的奴隶听从无情的老爷的皮鞭,伛偻在别人的犁上,被牵着绳索,瘦弱不堪地苟延残喘……”在 《致恰达耶夫》 中,他写道:“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他要用自己的笔,“向全世界歌唱自由。”
普希金的这些诗歌以手抄的方式,迅速在社会上流传。1820年4月,有人向当局写信告发普希金。震怒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准备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但普希金的社会影响力太大,方方面面甚至连总督都替他说情,于是沙皇命令把普希金驱逐到南方去。然而桀骜不驯的普希金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的新作源源不断地传到京城,沙皇剥夺了他的一切公职,命令将他幽禁起来。
幽禁的日子里,普希金日日夜夜地读书、思考、写作。1825年冬天,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彼得堡爆发了由贵族、军官和知识分子组成的推翻沙皇的起义。在冲向皇宫的起义队伍中,有普希金皇村中学的同学、近卫军里的朋友。起义很快被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5位起义领袖被处死,其余100多名“要犯”被发配西伯利亚。被幽禁的普希金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起义,但在许多起义者的身上都搜出普希金的诗稿,在一些“要犯”的审讯和交代材料中,不断地听到他们念着普希金的诗。尼古拉一世决定亲自审问普希金。1826年9月8日,普希金被带到克里姆林宫沙皇的书房。他做了最坏的打算,绝不屈服。尼古拉一世问到:“假如你在彼得堡,你会参加12月14日的暴动吗?”普希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回答道:“毫无疑问,我所有的朋友都参加了,我不会不参加的。”出乎意料的是,尼古拉一世赦免了普希金。这一举动,让初登皇位的他博得“慈悲”的好名声,但事实上,普希金失去了写作的自由,所有的作品都必须经过沙皇的亲自审查。12月26日,普希金流放南方时暗恋的将军女儿玛丽娅·拉耶夫斯卡娅来与他告别,她将追随自己的丈夫、参加起义的谢尔盖·沃尔康斯基公爵去西伯利亚。在 《高加索的俘虏》 《巴赫切萨拉依的喷泉》,乃至 《叶甫盖尼·奥涅金》 里,都有玛丽娅的影子。1828年初次流放的时候,他曾为玛丽娅写下长诗 《波尔塔瓦》,献辞中有这样的句子:
或许,诗人的这一篇献辞,
有如他已经逝去了的爱情,
献给你,却又得不到回答,
一如往昔,又成过眼烟云?
至少,你要知道,你往常是
十分喜欢我的这些声音……
要知道,在分手的日子里,
在我变幻莫测的命运中,
你的凄凉的阴郁的荒原。
你的话语的最后的声音,
便是我唯一的珍宝,圣物,
我心头唯一爱恋的幻梦。
此时此刻,普希金紧握着玛丽娅发烫的小手,口中不断地喃喃自语,吟成一诗,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 《寄西伯利亚》。
不久,他离开窒息的莫斯科,再度回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旅途中,在一个小驿站上,他意外地遇见了正被押送的丘赫尔别凯,不顾军警的阻挠和辱骂,他扑上去紧紧地拥抱这位昔日的老同学,他的心和为推翻沙皇农奴制而奋斗的战友们紧紧相连。
妻子并不是决斗的唯一理由
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与娜塔莉亚·尼古拉耶夫娜·冈察罗娃在莫斯科尼基塔大街耶稣升天大教堂举行了婚礼。虽然在普希金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上流社会传来的流言蜚语将娜塔莉亚塑造成一个不忠的风流妻子,并将普希金的死归罪于她,但时间终于还给了她一份清白———1963年《普希金的周围》出版,作者伊琳娜·奥博多夫斯卡娅和米哈伊尔·杰缅季耶夫夫妇是普希金研究专家,他们首次深入地研究了冈察洛夫一家详细的档案资料,收集了娜塔莉亚与家人、友人之间的通信,并与普希金的信件相结合做比对,推翻了之前普希金传记中占据主导的诽谤———这些诽谤是由于大多数学者依据不可靠资料及同时代人带有偏见的“作证”而形成的,并经由缺乏研究的传记作家的笔而流播于世。事实上,16岁结识普希金、18岁结婚、共同生活6年、生育4个孩子,并在普希金死后守寡7年的娜塔莉亚,她完全配得上普希金的妻子这一荣耀。在诗人之死的问题上,她非但不是罪人,而且还是受害者;她是个心灵与外貌同样美好的女性。
比普希金小13岁的娜塔莉亚1812年出生,父亲尼古拉·阿法纳西耶维奇是个爱好文学的乐师,母亲是宫中女官。在波洛特尼亚内美丽的庄园里,5岁的她与祖父共同生活,学习音乐、绘画、俄文、法文、德文。后来因为父亲酗酒从马上摔下患了间歇性神经病,母亲把她接回莫斯科。父亲常常发病,母亲本来就性情乖戾,更是容易失控,动不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曾经拥有造纸厂、赛马场、亚麻布厂,家产350万卢布的冈察洛夫家族,到了娜塔莉亚一代,已是日暮西山。
娜塔莉亚16岁时,普希金向她求婚,遭到了娜塔莉亚母亲的拒绝。娜塔莉亚的母亲虽是宫中女官,但与皇家有些亲戚关系,少女时便以美貌著名,据说皇后的情人便是因为爱上她而送了命。她的婚礼是在宫廷里举行的,来宾中有全体皇室成员。她虽然脾气不好,但希望娜塔莉亚嫁给一个平安富足的体面人家,而不是像普希金这样被沙皇监控的异端。但热情似火的诗人不懈追求,又有姑娘的爷爷从中斡旋,18岁时,娜塔莉亚披上了婚纱。婚礼上,如花似玉的娜塔莉亚,让宾客们惊为天人。当新郎新娘交换戒指时,普希金不慎把戒指掉在地上。他急忙俯身去拾,不料又碰落了诵经台上的十字架和 《圣经》。虽然有这令人不安的插曲,但这段才子佳人的美妙因缘,依然是万众瞩目。
婚后的普希金夫妇回到彼得堡。普希金忙于写作,娜塔莉亚静静地料理家务,刺绣,看书,甚至学起了烹饪。普希金完成了著名的诗体小说 《叶甫盖尼·奥涅金》,娜塔莉亚还向哥哥写信要来最好的纸张,亲手为丈夫誊写了长诗 《科隆纳一家人》。他俩情投意合,度过了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生育了4个孩子。
但娜塔莉亚的天姿国色没有逃过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注意。他先是邀请普希金夫妇参加宫廷舞会,不断地邀娜塔莉亚共舞。为此他授予普希金通常只给少年贵族的宫廷近侍称号。愤怒的普希金托病不就,沙皇为此恼火,娜塔莉亚则不知所措,她担忧的是与沙皇作对将给丈夫带来怎样的灾难。此时,一个名叫丹特士的风流人物和一个名叫伊利达娅·波列季卡的恶毒女人登场了。
作为荷兰驻俄公使盖克恩的义子,丹特士从法国来到俄国,当上了皇家禁卫军龙骑兵中尉。伊利达娅则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伯爵格利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斯特罗加诺夫的私生女,这位伯爵曾任职不列颠岛,生活放荡,拜伦正是以他为原型创作了长诗 《唐璜》。伊利达娅曾自认彼得堡第一美人,周旋在上流社会,狂恋过普希金,但遭到诗人的拒绝,沦为笑柄。
丹特士男爵风流倜傥,聪明伶俐,以能博得女人的欢心为荣,在舞会、剧院等各种公开场合向娜塔莉亚频献殷勤,他的义父盖克恩也出手相助,闹得满城风雨。
1836年11月4日,普希金和他的朋友们都通过邮局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其中写着,戴绿帽子协会成员在会长纳雷什金的主持下,一致推举普希金为“副会长”和“历史编纂家”,并发给他“戴绿帽子荣誉勋章证书”。信中所提的纳雷什金的妻子是亚历山大一世的情妇,因而信中暗示的内容不言自明。直觉告诉他,这背后一定有盖克恩、丹特士的参与。他直接向丹特士发出决斗的挑战。但盖克恩打听到普希金有过多次决斗经历时,他退缩了,他一边亲自跑去为义子的孟浪向普希金请求原谅,一边则安排丹特士向娜塔莉亚的姐姐求婚,并很快举行了婚礼。
事情似乎正在缓和下来,情敌变成了连襟。然而丹特士贼心不死,这时,伊利达娅登场了,她与丹特士精心策划了一场“密室相会”。她盛意邀请娜塔莉亚来家中做客,当娜塔莉亚进入客厅后,等待着她的却是丹特士。丹特士跪倒在娜塔莉亚的脚下,用枪对着自己,声称得不到娜塔莉亚就当场自杀。娜塔莉亚惊声尖叫引来了仆人,趁机逃脱。她不准备将此事告诉普希金,但伊利达娅却添油加醋四处张扬,当晚普希金便收到一封匿名信,称他的妻子在一朋友家与丹特士幽会。忍无可忍的普希金决定捍卫自己与妻子的名誉,他向盖克恩提出了挑战,“趁早结束这一场阴谋,否则,我决不会善罢甘休。”
在普希金跟丹特士决斗的前几天,沙皇曾召诗人进宫,但他们谈话的具体内容却无人知晓。盖克恩则在决斗前夜拜访了警察头子本肯多夫。
1837年2月8日,决斗重伤的普希金被送回家中,他与娜塔莉亚和孩子们一一告别。娜塔莉亚一头扑到丈夫身上,握紧他苍白的手,她已是蓬头垢面,满脸倦容,悲痛欲绝。而孩子们也是睡眼惺忪,他们还太小,根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安慰妻子不必悲伤,说:“我死后,你就住到乡下去吧! 设法让他们忘掉你。你为我守孝两年后就改嫁吧,但要嫁个体面的男人。”两天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陨落。
在普希金死后,娜塔莉亚独自带着孩子离群索居,直到7年后的1844年,嫁给兰斯科伊将军,他们共同把普希金的4个孩子全部抚养成人。1863年11月26日冈察罗娃因肺炎病故,终年51岁。
普希金的诗
普希金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俄国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内容涉及19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我曾经爱过你
我曾经爱过你:
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
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
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
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地爱你。
▲“你”是谁?普希金并没有写明这首诗是写给谁的。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是献给对普希金曾照顾有加的学者奥列宁的千金奥列尼娜。
致凯恩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至美的天仙。
在那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那喧闹的浮华生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倩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
暴风骤雨般的激情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却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倩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日子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没有倾心的人,没有诗的灵感,
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
如今心灵已开始苏醒:
这时在我的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至美的天仙。
我的心在狂喜中跳跃,
心中的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倾心的人,有了诗的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20岁的普希金对凯恩一见钟情,6年后再次相见时,他为她写下该诗。因对瞬间情感的把握,该诗被誉为普希金爱情诗中几近完美的一首。
缪斯
还在童年,她就爱着我,
还送我一支七管芦笛。
她笑着看我轻按
那空心笛管响亮的笛孔,
我已熟练地用那瘦弱的手指
演奏上帝的庄严歌曲,
以及弗里吉亚牧人舒缓的调子。
从早到晚,在橡树的浓阴里
我勤勉地聆听神秘仙女的教诲,
她不时给我的奖励令我惊喜,
她将鬈发捋过那可爱的额角,
亲手从我手上接过芦笛。
神的呼吸颤动着笛管,
我心里充满了神的魔力。
▲或许,在诗人看来,爱情和歌唱爱情都是他的缪斯。普希金曾在 《致巴丘什科夫》 中写下这样的诗句:“但当你陶醉于热烈的爱情,切不可把爱情的缪斯遗忘;世上没有比爱情更幸福的了:一边爱,一边把爱情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