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记录自己的“艺术人生” 浙大80后女博士用100幅画描绘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来源:文汇报 | 2017年04月01日08:25
杨舒蕙在《不被看见的看见》巨幅画前随意“泼墨”。刘海波摄
“我活得比较随心所欲,不在乎师承门派,也不在乎世俗标准,学习、创作喜欢走‘野路子’。这种方式挺好的,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能自由生长。”日前,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美术馆里,浙大新闻传播学80后女博士杨舒蕙,向记者讲述的不是新闻学,而是她的“艺术人生”。
3年时间,她绘出100幅画,形象地讲述了马尔克斯26万字的巨著 《百年孤独》。如今,她的这些画,在刚刚结束的浙大西溪校区名为“栽倒”的展览上展出。
用画面表现成长过程
“《百年孤独》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最读不下去的书’,难以记住的角色,难以理解的情节,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盘难以下咽的‘墨西哥菜’;而对我来说,则是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意象。”杨舒蕙说,“我力求每个画面都不只是搞笑内容,而是试图加入更多的思考,把它当成我的成长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在哭哭笑笑,在迷惘,在选择,在思考和总结。我表现的就是这样的过程。”
在画展中心,一幅宽1米、长10米的巨幅作品《不被看见的看见》,被“上天入地”式地高高挂起。“不被看见的日常情欲与看得见的肉体构成了这幅作品中的感官世界。悲惨、压抑、呐喊、号叫、低吟、迷茫等构成了看似突围生命的残喘。片刻厮杀中的停顿,让暴力与悲剧间的空隙得到了短暂的精神性宁静。”杨舒蕙说,这幅画花了她3个月时间,用普通钢笔绘就巨幅作品,其过程无异于“自虐”。
酷爱文学艺术亦敢想敢做
2011年暑假,正在读研二的杨舒蕙接触到了日本漫画家高木直子的 《一个人》系列,简单的笔触画出了生动的生活场景,她被触动了。“这种漫画我也能画。”整个暑假,杨舒蕙都在用超可爱的画风记录生活。
2013年,她在北京偶然看到一本德国表现主义的画册,其风格更强调用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这种画和我想表现的东西很契合,这种感觉就像突然间爱上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杨舒蕙说。同一年,她选修了拉美文学课,每周精读拉美小说。当读到《百年孤独》的时候,她觉得非常有意思,认为马尔克斯的写法太适合作画了。“书中描写能把东西送上天的钟摆、吃土的女人、长出尾巴的人类……每一幕都变成了纷繁的视觉印象,浮现在我脑中。”
于是,文学和绘画在杨舒蕙的心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她开始提笔作画,打算用100幅图来表现文学巨著《百年孤独》。但和普通的“插画”不同,她的《百年孤独》系列,不打草稿,不跟情节,绘画的过程很自由,有时拿起身边的纸,拿起钢笔就画,而她的绘画颜料有水彩更有随手拿到的口红……“《百年孤独》激发了我的灵感,可以说,书里的很多内容都能和我的画产生联系,但每幅画又能成为单独的作品。”杨舒蕙表示。
在画展的角落,杨舒蕙布置了一个文化创意区,里面挂着各种文化衫,上面印有《百年孤独》系列画,也有早期创作的欢快明亮的图案。
商业合作刚刚起步,杨舒蕙不热衷也不排斥。她认为,艺术创作和商业可以很好地结合,两者并行并不违背创作本身的意义,把抽象的艺术融入寻常生活中也很接地气,关键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蒋萍 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