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品“戏剧”一点日子平常一点——访青年编剧冯元良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罗 群  2017年04月04日07:57

冯元良编剧作品《心迷宫》剧照

说起青年编剧冯元良这个名字,或许你会感到陌生,但他的代表作,喜欢电影的观众一定熟悉——《心迷宫》,以170万元的投入收获超过1000万元的票房,并获得包括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众多奖项,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一部经典之作。近期热映的《嫌疑人X的现身》,同样包含着冯元良的智慧。

“80后”的冯元良过着平常的生活,在作品中演绎着丰富多彩的人生。

冯元良2002年进入大学,读的是戏剧文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企工作,与影视行业距离很远。“这样做有个好处,可以获得更清醒的视角观察行业、观察自己。”冯元良说,虽然没有一毕业就做职业编剧,但他一边上班,一边写作,笔一直没有停下来。

《心迷宫》的出现,改变了冯元良的生活轨迹。

冯元良接触到原始素材大约是在2011年底,他说:“《心迷宫》制片人任江洲的妈妈给他讲了一个误认尸体的故事,他觉得很有意思,就让妈妈写下来,然后拿给导演忻钰坤和我看。我们看完,都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潜力。”于是,漫长的剧本创作开始了。“这本子写了两年多,好在时间充分,可以慢慢打磨。”冯元良说,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许多鲜活的细节,调整了事件的叙述顺序,故事的起承转合越来越精致,原始素材就这样慢慢变成了电影剧本。

剧本完成后,曾有专家、前辈觉得“这简直不像是个剧本”,但凭借多年的专业学习、写作和对审美调性的把握,冯元良对《心迷宫》很有信心。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心迷宫》上映后,观众对这个堪用天衣无缝来形容的故事非常买账。

不过,时间来到2017年,冯元良对自己的这部成功之作有了反思:“《心迷宫》是一部人物服务于故事的作品,人物形象相对比较‘平’,故事建构上有炫技的成分,对父子伦理等更走心的东西挖掘不够,或许是限于当时的生命经验吧。”如今的冯元良已为人父,对父子、家庭、情感的理解都更深切。

《心迷宫》等几部作品的成功,让冯元良获得了行业的认可,创作上也获得了更多的空间和信任。冯元良辞掉了稳定的工作,成为职业编剧。

冯元良说,编剧的创作大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如《心迷宫》一样的独立原创作品;一种是投资方带着素材、主题方向邀约编剧,这就需要编剧考虑对特定的内容题材是否有兴趣、是否擅长。“比如我,就对细腻的感情戏不大擅长,更偏爱推理悬疑、动作、奇幻等。”冯元良说。

冯元良总笑说自己很“open”,对各种创作模式都不排斥,关键是讲好故事。冯元良眼中的好故事应该先过技术观——起承转合流畅巧妙,并在其中包含编剧对生活的认识、大众的情感共鸣和一定的审美与主题表达。不过,接受不同的创作模式绝不代表冯元良对创作疏于选择。“有的投资方来找我谈,要求3个月写出一部30集的电视剧,酬劳可观,但我还是拒绝了。虽然不能说创作时间久作品就一定好,但是急功近利、没有时间保障的创作,必定要出问题。”

相比于书法、绘画等依靠个人即可完成的艺术创作,冯元良把影视剧称为“流程化制作与个人创意结合的重工业艺术品”,它势必需要一定的甚至较多的资金支持。因此,没必要把进入影视行业的资本妖魔化。“资本思维与创作思维不同,IP概念就是资本思维的产物。”冯元良说,“不过也是恰恰围绕这个概念,资本和创作都在试图与对方积极对话、沟通,并且双方的合作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

与冯元良交流,很容易感受到他的平静,哪怕是面对行业内曾经或正在被广泛议论甚至批判的炒IP,导演、演员现场改剧本等问题,他也依然平和看待。“剧本需要有戏剧性,但编剧最好不要把生活过成戏的样子,平常一点才写得出好东西。”冯元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