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需用“当代之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都文学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秀娟 2017年04月12日09:21
“首都文学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在京召开
研讨会现场
何建明讲话
熊光楷发言
郑欣淼发言
倪健民发言
闵凡路发言
徐忠志主持会议
4月11日,“首都文学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组委会、中华辞赋杂志社联合主办。数十位作家和专家学者就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行了深入广泛和具体的研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以及熊光楷、郑欣淼、倪健民、闵凡路、任玉岭等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何建明在会上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文学工作者,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勇于创新创造,把创作生产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中心环节,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努力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他认为,文学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要拿作品说话。不仅要认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文学的“接力”,创作出当代优秀的经典作品,这是当代文学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任务。当代作家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和创造者,要用勤奋、严谨、精细和高水准的创作态度从事创作,用经典之笔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发挥中华诗词学会、《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的文学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更需要作家将自己的作品与传统文化、时代相结合,比如中国作协组织一百多位作家创作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正是当代作家利用文化名人的资源,用时代之笔去创造性地“续写”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该丛书的创作经验与出版效应值得总结和推广。
“我感到创新很重要,任何遗产都不是死的,而是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发生着关系。”郑欣淼在发言中谈到,一方面在传承形式上可以探索“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经验,借助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力量,实现文化遗产、文化古籍的数字化、大数据化,方便检索、阅读、研究和传播。另一方面,他认为要顺势而为,适应社会发展。“山西的一个山村,有全国最早的农民散曲社,办过全国第一届农民散曲大赛,而且百里以外的人都来参加,诗词学会的同志看了以后相当感动。现在湖南、广西、陕西、浙江等地的散曲创作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为适应这种需要,中华诗词学会专门成立了“散曲工作委员会”。郑欣淼还提出,作家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大有作为,古典文学不但构成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而且透过文学作品,我们才得以体会民族心灵的历史、民族智慧、民族艺术等等,“文学本身是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她又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手段,作用非常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我们学习中央关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必须坚持扬弃继承、古为今用、守正开新,要融入当代、服务人民”。闵凡路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才能够让传统文化深入到广大的、普通的寻常百姓家去,不能让群众“听不懂,念不出,记不住,传不开”,不能生吞活剥、原封照搬。作为《中华辞赋》总编辑,他明确表示,“我们在编辑创作方面,主张古赋为体、今辞为用。赋古典以新意,予今文以古风,我们倡导用新思想、新内容、新语言、新意境,用句式工整、音乐铿锵、词藻雅美的新辞赋表现现代生活、讴歌人民创造。”
评论家李炳银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对民族文化越来越自信的表现,也是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我们的作家需要把中国文化当中的仁爱观念,把中国文化当中奇妙的、高雅的内涵讲给世界听。
“文学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注重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创造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对中华传统文化既要辨析又要包容、既要敬畏也要自信。”作家王必胜指出,我们不但要投入显见的文化工程,更要注重隐性的优秀文化基因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
对很多读者来说,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文学承载,近几年兴起的“诗词热”即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与继承。诗词家蔡世平在会上谈到,近几年来旧体诗的回归传统、坚持传统也是一种时代新变。他认为,“旧体诗不可能取代新诗,新诗也不可能吃掉旧体诗,事实上新诗、旧诗各有各的作者和读者群,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现实。无论是新诗作者,还是旧体诗人,都要放下身段,仔细打量对方,多看对方的长处,分享对方的成功与快乐。这样诗歌的整体力量就会放大,良好的中华诗歌文化生态就会自然形成,包括旧诗新诗在内的中华诗歌的伟大复兴也就能够实现。”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徐忠志主持了会议。他介绍说,近年来,中国作协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工作,《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工程即是其中之一,作为一项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遴选120多位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璀璨闪耀的文化名人,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脊梁、精神内涵的缩影。中国作协主管的《中华辞赋》杂志一直致力于用传统的辞赋、诗词展现当代中国发展面貌,讴歌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辞赋作者,刊发推介了一大批优秀的诗辞赋作品。
李炳银、张陵、黄宾堂、郭启宏、陶文鹏、刘彦君、白烨、丁国成、梁东、启骧、曹国炳、黄彦、袁志敏、叶子彤、张国才、王改正、蔣东阳、马建勋、刘长焕等来自首都文学界的作家、文史学者、词赋家等参加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