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话剧皇帝:石挥这一辈子

来源:青海日报 | 王凯  2017年05月16日08:41

石挥(左)与梅兰芳

近日,随着《石挥谈艺录》的出版,这位逝去多年的“话剧皇帝”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第一次听说石挥还是个小孩子,那时候看电影《鸡毛信》如痴如狂,石挥就是这部片子的导演。后来长大后,才知道石挥是中国影剧史上有名的才子,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饮誉上海的“话剧皇帝”。作为演员,石挥主演了《大马戏团》《秋海棠》《雷雨》《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多部作品;作为导演,石挥的代表作有《我这一辈子》《关连长》《鸡毛信》《天仙配》和《雾海夜航》。凭着这些优秀的作品,石挥毫无疑问地被载入了中国话剧与电影的史册。

北京岁月

很多文章都说石挥是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后人,其实这不太准确。

据相关学者考证,石家原籍山东,当初靠船运为生,后来定居杨柳青,逐渐起家。道光年间,石家先人将经商所积财产平分给四个儿子,石家从此分为四门,独立生活。我们常说的石家大院是第四门的产业,而石挥则是二门的后代,与四门虽属同宗,却从未在石家大院住过。

石挥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不过出生时家道已经败落。1916年,也就是石挥出生的第二年,石挥父亲石绍廉带着妻子沈树珍和孩子们来到北京谋生。

石挥刚刚6岁就到师大附小上学了,按理说这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后来石挥弟弟撰文回忆说:“他之所以6岁就入学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父亲管得太严,好打孩子,一来就罚跪。所以母亲提出早到学校上学。”

虽然在班里年龄最小,但石挥表现却很好,学习也不费力。石挥喜欢听故事,每当听了新故事总是在放学路上讲给伙伴们听,大家都很喜欢他。高小时,石挥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表演才华,经常代表班级表演节目,石挥的搭档是同班同学董世雄。董世雄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影剧演员蓝马,1949年后,石挥和蓝马联袂回母校看望老师,可惜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已经去世了。

石绍廉喜欢京戏,石挥跟着父亲听遍了北京所有的戏院,这是他最初的艺术启蒙。放学回家后,石挥便拉起父亲的京胡,还教弟妹们拉二胡和他配合,兄妹几个经常一板一眼地演奏从收音机里听来的京剧片段。

小学毕业后,石挥考进了离家很近的河南中学。这一年,北伐胜利,随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称北平。失去首都地位后,北平市面上萧条了,很多人失业,石挥父亲也没有了工作,石挥弟弟在文章里回忆说:“权盛里也不再昌盛,叫卖的少了,晚间只听到卖硬面饽饽有气无力的叫卖声,那简直是哀鸣。父亲也不例外地失业了。家庭收入中断,生活失去了乐趣,陷入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刚刚初中毕业的石挥无力升学,只好四处工作贴补家用。

这是石挥最困苦的一段时光,后来他在一篇访谈文章中谈及这段经历:“我自幼生长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为了生计,做过查房、仆人、车站售票员;……我穷得连五六分钱一顿的中饭都吃不起,一天三餐只有改为晨晚两顿。”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石挥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1934年,石挥加入北平明日剧团,开始做剧务,后来做演员和导演;1935年11月,石挥在雷电剧团担任演员;1937年7月之前,他加入沙龙剧社,演出过《日出》;1938年5月,石挥加入北京剧社并成为中坚人物,在戏剧家陈绵提携和点拨下,成功地塑造了《茶花女》中的阿尔芒和杜瓦尔、《日出》中的李石清、《雷雨》中的鲁贵等重要角色。

由于资料匮乏,石挥在北平的这段演艺经历原来很少提及,很多人误以为他的艺术生涯始自1940年的上海,其实早在1930年代,石挥就已经活跃在北平的话剧舞台,并且受到观众的青睐。

走红上海滩

1930年代中期,著名戏剧家唐槐秋率中国旅行剧团来北平公演,当时的明星白杨、陶金都在剧团,他们的演出轰动了古都。石挥虽然在北平话剧界已小有名气,但看了“中旅”的演出后却自愧不如。就在这时,他意外地遇见了自己的发小蓝马。

原来蓝马1934年就加入了中国旅行剧团,老友重逢,格外欢喜,石挥决定追随蓝马加入“中旅”,献身自己喜爱的话剧。1940年,石挥告别了家人,离开北平,只身来到陌生的上海滩。

1940年的8月,经蓝马介绍,石挥拜见了中国旅行剧团团长唐槐秋。唐槐秋早就听蓝马说过,石挥是个了不得的戏剧天才,于是便留下了他。

石挥在“中旅”饰演的第一个角色是《大雷雨》中的钟表匠库里金,《大雷雨》是俄罗斯戏剧家A·H·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很受中国观众欢迎。为了演好这个角色,石挥仔细观察那些十月革命后逃到上海的白俄,这些俄罗斯难民很多出身高贵,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造诣,石挥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正式上演时,大幕徐徐拉开,只见石挥饰演的库里金正坐在河边弹着吉他,这就是一位活生生的俄罗斯老人,而不是“演”出来的。观众被深深吸引,石挥一炮走红。

1941年,石挥加入了上海职业剧团。第二年,剧团改组为苦干剧团,负责人是著名导演黄佐临,主要成员有姚克、吴仞之、柯灵、石挥、李德伦等,剧团以“齐心协力,埋头苦干”为宗旨,在孤岛沦陷后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开展戏剧活动。

石挥在苦干剧团先后出演了《大马戏团》《秋海棠》《飘》《文天祥》和《雷雨》等多部话剧,饰演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石挥最受欢迎的戏是《秋海棠》,连续演出几个月,每天都座满。石挥喜欢京剧,他饰演的秋海棠在台上唱戏惟妙惟肖,身段、眼神、手势都很到位,据石挥的同事白穆回忆,梅兰芳曾看过石挥的《秋海棠》,看到石挥唱京剧这一段,身边人偷偷观察梅兰芳的反应,据说梅大师非常认可。

石挥在《雷雨》中扮演周府管家鲁贵, 他演得相当深刻,《雷雨》作者曹禺曾经说过,石挥演的比我写得好。石挥不像一般演员那样只是表现鲁贵的世俗气,而是演出了鲁贵对主人周朴园的毕恭毕敬和忠诚老实。石挥在这个角色上下了大功夫,据看过这部戏的老人回忆,石挥饰演的鲁贵一出场,还没说一句台词,观众就哗哗鼓掌——没有岁月的洗礼,没有生活的积淀,这种境界是绝对达不到的。

与一般艺人不同,石挥虽然没有读过大学,却非常喜欢读书,不仅能导能演,还担任过戏剧刊物的栏目主编,发表过大量关于戏剧理论的文字,后来这些文字集成了《石挥谈艺录》,受到人们的热捧。戏剧家黄佐临是石挥非常崇拜的师长,他这样评价石挥:“他从小读书不多,更没念过英文,但他渴望学习,尤其想看懂外国演剧理论,竟想自己搞翻译,来个一举两得,既学理论又学英语。他让我介绍个英文教师,硬是从基本句法学起,译出了几篇文章。”

今天看来,石挥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他的爱情

抗战胜利后,苦干剧团解散,石挥也结束了舞台生活,进入电影界。

1948年,石挥自编自导了电影《母亲》,京剧演员童葆苓在片子里演了一个角色。后来石挥与童葆苓相恋了,童葆苓晚年回忆说:“这部电影中要有一个会唱京戏的小护士小莲,我那时在李万春的鸣春社演出过《大英节烈》,石挥找到了李万春,李万春就把我推荐给了石挥,他就给了我这个小护士的角色,我们就这样认识了,没想到以后还成了夫妻。”

石挥和“金嗓子”周旋曾经有过一段恋情,后来因为一些误会分手了。与童葆苓的姻缘是石挥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这在当时的文艺界也是非常罕见。

童葆苓在《母亲》剧组时才18岁,稚气未脱,演电影要化妆,但童葆苓不习惯说“化妆”,老是用唱戏的俗语说“扮上”,她有一句口头语:“今天到哪儿去扮呀?”石挥和剧组里的人常拿这句话打趣她。就连童葆苓喝汽水咬着吸管的样子,石挥也爱“学”她,他总是对童葆苓说:“你像个小孩子一样。”

没想到石挥却和这个“小孩子”谈起了恋爱,他们之间相差15岁,很多人不看好这段感情,童家更是不同意。但由于童葆苓的坚持,恋爱六年后他们终于结婚了,在欧美同学会请朋友吃了一顿饭,后来又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型舞会,他们的朋友王晓棠、梅葆玖、李少春和裘盛戎都参加了婚礼。

1949年后,石挥执导了《我这一辈子》《鸡毛信》等许多重要作品,就在事业处于巅峰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去。

1957年11月下旬,石挥从单位回家,童葆苓有个外事接待任务正要出门,他听说妻子要走,一下子就把她紧紧搂在怀里。多年以后,童葆苓对当时的情景还念念不忘:“那种失态我后来想想,就是一种诀别的表示。自那个下午之后石挥就离家出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石挥离家后登上了去宁波的“民主三号”客轮,十七个月后在海滩上发现了他的尸体。

人们常说,艺术家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艺术的。石挥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作品却永远留给了后人——从这个角度看,石挥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