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史依弘:当上海大剧院还是上海体育宫

来源:解放日报 | 沈轶伦  2017年05月19日08:03

史依弘(原名史敏),工旦角,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跑马厅地图旧照

1948年上海跑马厅地图 均资料图片

1982年,上海戏校招生。报考的人数近三千,10岁的史依弘脱颖而出。

之前四年,在上海体育宫练过的武功、学过的体操、得到的磨练、练出的意志,似冥冥之中布局好的阶梯,将史依弘引领向一条京剧之路。

因此,1998年,当上海大剧院在上海体育宫原址上建造起来的时候,史依弘就暗自许诺:要去这个自己童年最熟悉的场所登台演出。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2001年11月2日晚,月色如水。在人民广场西侧,新落成不久的上海大剧院在暗夜中,似一座发光的水晶宫殿,灿若琉璃。这晚,作为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梅派大戏《中国贵妃》在此盛装登场。戏中的梨园情节,和现实中的演出交叠,亦幻亦真;剧中的唐朝爱情,与乐池的交响乐交融,又让人感到时光交错。

没有人知道,在台上,扮演杨贵妃的京剧演员史依弘,也正对这片舞台一阵心动。

也许这一晚,剧场在座中没有人比她更熟悉这里。整个童年,小史依弘正是在这里学会武术,后来又在这里练习体操。正是这些在此地学会的技艺,如命中注定一般,将她送入京剧行当,又冥冥之中将她召唤回这里,送至舞台聚光灯下。只是当年的体育器械、大阶梯与体操房全都不见,变成了眼前充满音符和旋律的大剧院。

但是老上海人是知道的,在1990年之前,这里还没有上海大剧院。这片土地原址上耸立着另一幢建筑物——由原跑马厅改建而成的“上海市体育宫。”

上海市体育宫

上海市体育宫原为旧上海跑马厅的一部分,在人民公园的西南角,占地32亩,房屋建筑面积14614平方米,是一个综合型的体育馆。

1956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原上海租界跑马厅南看台及其附属建筑分配给上海市体委,其余部分分配给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图书馆。当年,市体委投资40万元人民币,进行改造。1957年竣工,定名为上海市体育宫,首任主任为著名武术家顾留馨。

资料显示,当时体育宫内,根据各项体育设施不同,设有体操房、乒乓球房、武术、击剑、举重、棋室、摔跤房等不同房间。其中的体操房,是1956年将原底层马槽房南部改建而成的,主要用来训练学龄前儿童。1984年成立了体操训练中心,先后向市队输送了包括朱政、吴佳妮、史美琴、尤建莉在内的优秀少年选手15人。乒乓球房由三楼的789平方米和二楼的392平方米2个大厅组成。从1957年开始,培养了包括李富荣、郑敏之、李赫男等人在内的著名选手。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一度也设于此处。武术房邻近人民公园,原为跑马厅赛马售票房之一部分,面积193.74平方米。著名武术家佟忠义、王子平、傅钟文、褚桂亭等都在此活动,1984年前为上海市武术协会所在地。

此外,在看台东的两个溜冰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本来是250米跑道的田径场,中间有两片篮球场。1979年在上海汽轮机厂的帮助下,于北端修建了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溜冰场。1981年,投资30万元,将篮球场改造成符合国际比赛标准、有200米滑道的椭圆形露天溜冰场,面积为53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活动,1982年竣工。同年举办了全国第一届金雀杯速度轮滑邀请赛。1984年接待了美国、意大利、加拿大、中国香港、日本等国际花样轮滑明星的训练和表演,1987年举办了全国轮滑锦标赛。

位于原跑马厅上下两层看台的中间的保龄球房建于1985年,球房长85米,宽11米,南、北各设有6条球道。中间有休息室、服务台、酒吧。之后每年10月,在此举办国际邀请赛和国内的大型比赛。该场地为市保龄球运动员训练基地。1992年,市体委投资58万美元,更新全部球道,1993年第一届东亚运动会保龄球赛在此举行。

1992年9月14日,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开工。1997年,上海体育宫动迁至大渡河路1860号,在原址上建造上海大剧院。

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

唱着京剧的史依弘,其实是个正宗的上海小姑娘。

从小,她就随外祖父母住在浙江中路的老房子里。母亲就在上海体育宫工作。整个人民广场,都似小史依弘的游乐场,而体育宫大楼,简直成了史依弘的另一个家。6岁上小学后,外公每天会给她一两毛钱零用。每天下午三点钟放学后,小史依弘就拿着这笔钱自己去买油墩子或者肉包子,边走边去上海体育宫找妈妈玩。一来二去,整个体育宫的老师们都认识了这个同事的女儿。

当时体育宫会在各个学校的一年级招生,挑选好苗子进行训练。史依弘手脚纤长,灵活性好,乒乓和击剑教练都看中了她。但史依弘却觉得击剑运动员连脸都不能露,心下不喜。一次,武术队在接待外宾,只见一大块碧绿的地毯上,女队员一律着白色绸缎武术表演服,男队员则一律黑色表演服,各个身材笔挺,手拿红缨枪,那画面煞是好看。史依弘见状当即决定,要学武术!深谙各种运动特点的母亲并不反对,但告诉女儿:“练不下去你别回来找我,你得自己扛,这是你自己选择的。”史依弘想了想说:“我能扛。”

孩子们的武术教练是一代武坛名宿蔡鸿祥。第一节课,蔡指导就强调,武术的目的是健身,不是用来伤人。除了学习拳术,孩子们还学习剑术,史依弘最常参加的是“打对子”,就是一人一个对手,或几个人对几个人。一次去上海体育馆表演,一圈打完,同学们找不到方向,结束时纷纷是屁股对着正面看台。只有史依弘一人,站对了方向。

指导问她:“你怎么办到的?”小史依弘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

她不知道的是,她似乎就是为舞台而生的。

因为体操考入戏校

由于上级变动,武术队两年后解散了。已经习惯每天练武的小史依弘倍感失落。放学后无处可去,只好依旧跟着妈妈在体育宫溜达。一次她趴在楼上,看到体操教练葛守萍在带一个小女孩练功。见她看得专注,葛指导就建议她来学体操。不过老师也说:“体操和武术不同,你得把武术的勾脚面改成绷脚面,我就教你。”在葛指导教史依弘如何练习绷脚面后,史依弘每天回家用沙袋绑在脚面上,抬腿练习。没有人逼她,家长甚至都不知情。但才8岁,史依弘就有这样的心气。一周后,她把绷脚面练好了,给葛指导一看,对方很惊奇,马上收徒。

体操好看,但练起来太苦。腰腿的弯曲和伸展全都是身体的承受极限。比如一开始走平衡木,孩子们没有一个不摔的。当时练习高低杠,孩子们也从来不用手套,手上每天被高低杠磨出血泡,每天训练结束后,教练就拿着碘酒站在边上,孩子们逐个擦手抹碘酒,全部“哇哇”地疼得跳着跑出去。体操队不到十人,都是女孩,每个女孩都很坚强,眼泪经常在眼眶里打转,却没人半途而废,大家互相鼓励。

在体操队时,史依弘左臂骨折过两次。等休息好回到体操队,已经跟不上进度。但命运就是这么巧合,体操队队友曹海英的父亲是上海戏校的一名京胡老师。他对教练说:“小史长得非常古典,扮相一定好看。她应该是吃我们这行饭的。”因了这位伯乐的话,加上对史依弘的进度也有点担心,葛守萍就和史依弘的父母商量推荐其去戏校报名。

1982年,经过家庭会议通过,史依弘报考上海戏校。报考的人数近三千,只录取17人。复试榜单上有500人的名字,史依弘在第2位。练过的武功、学过的体操、得到的磨练、练出的意志,没有一样白费,像一级阶梯连着一级阶梯,它们都成了让史依弘在戏校脱颖而出的财富。1998年,当上海大剧院在上海体育宫原址上建起来的时候,史依弘就暗自许诺,要去这个自己最熟悉的场所登台演出。

她做到了。

在童年的时候,上海体育宫内常常放电影,教职员工就坐在阶梯上看。那时常常放的是《杨门女将》等戏曲电影,大家看得目不转睛。跟着母亲坐在人群里的小史依弘没有想到,未来的一天,在同一个地方,她会离开观众席走到台上,成为众人瞩目的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