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笔墨传情
来源:人民日报 | 李艳梅 2017年07月24日07:23
回望中外文明交融的历史,无论陆路还是海路,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给世界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彰显出中华民族和平、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而故宫,既见证了古代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又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舞台。7月6日,“一带一路笔墨传情——弘扬丝路精神谱写美丽篇章”画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东雁翅楼拉开帷幕。
画展汇集了刘大为、尼玛泽仁、蒋威等著名画家最新创作作品。他们以敏锐的目光和精湛的技艺,打破时空限制,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糅进笔墨之中,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描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传达出中国绘画独有的精神气韵。
画展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艺术家们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进行实地采风写生,创作出体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域风土人情的作品;二是多位画家联袂创作描绘“草原丝路”的巨幅长卷,80米长、1.9米高的《敕勒青城图》(见图,故宫博物院中国画法研究所供图);三是体现“一带一路”中国各地域风土人情的作品。
在中亚写生作品中,艺术家们从各自的艺术视角,用不同的笔墨语言表现出自己眼中的“一带一路”。透过作品中充满中亚特色的建筑、老者的慈眉善目、孩童的活泼顽皮、少女的温婉娇羞、青年的健硕挺拔……我们能感受到艺术家们在实地采风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各国,不仅立足写生积累,将所观所感融于笔墨,同时亦注重笔墨韵味和意境营造,以开阔的视野和独具水墨特色的形式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贯通古今、联结中西的雄美画卷。画作简练的线条、通透的色彩犹如古堡里传出的歌谣,吟唱出具有异域风情的曲调,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人物和场景则一下拉近中国与中亚间的距离。
传统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写生”大抵是目识心记,略勾小稿,回到画室才落墨完成。20世纪以来,山水写生借鉴西法,对景作画。这种方法一方面放弃传统程式性画法,从对象自身特点寻求新画法、新程式,适当引入西画方法,赋予作品更强的真实感、丰富性;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发挥出笔墨语言的表现力。
《敕勒青城图》巨幅长卷就是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典范之作。作品描绘的是黄河北岸、阴山南“草原丝路”的时代画卷,由刘大为、蒋威、程振国、张复兴、王梦湖5位艺术家联袂创作。这幅环绕展厅一周的80米大长卷,契合了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一带一路”的繁荣梦想,赋予古老丝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当下,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日渐成为跨越国界、不分种族的世界通用语言。狭义上讲,传统笔墨是指基本的笔法、墨法,比如笔法的平、留、圆、重,墨法的浓、淡、干、湿等。这是在漫长的绘画历史上逐渐积累、沉淀而形成的经典,与千余年中国艺术家对水墨的深入探索密不可分,也与传统文人思想密切相关。笔墨不仅仅是单纯的画法技巧,它也承载着各个时代的风气、文化历史情境以及画家个人的品性。笔墨不是孤立的,它本身具有的文化符号性和精神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生命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国文化独有的气质和性格。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萌芽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伴随着丝路之上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完善,从未间断发展的中国文化滋养、丰富着中国绘画的笔墨语言。在今天,继承传统、创新未来成为中国画继续发展的新课题。展厅里一幅幅画作,即是艺术家们在继承与创新上的成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