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中的地域书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阎嘉 2017年07月24日14:37
近年来,中国作家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特征:只关注叙事,不关注描写,经常缺乏对具体物质性环境的细致描摹,故事和人物仿佛悬置在没有明显时间和空间特征的真空之中。一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行为、对话、人物关系时,忽视这些内容赖以产生的地域环境、风物习俗和地方传统,让人感到同样的人物行为、对话和人物关系几乎可以不加改动地挪移到任何一种生活语境之中。这导致文学创作出现高度同质化的弊端,表现为人物、情节、对话、语言表达的高度雷同和似曾相识。这种创作状况表明,一些作家对现实生活、特殊地理空间、地域环境、地方传统、风物习俗的观察能力、体验能力、表达能力的贫乏和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了某些作家艺术才能的贫乏。
细微感知与文学表达
当下文学创作注重叙事、轻视描述和刻画的倾向,以及只关注故事、结局、情节之离奇的倾向,与当今文学理论教科书的编写和导向不无关系。一些文学理论教科书的编写大多是从书本到书本,由主编确定“提纲”,再由具体写作者寻找各种资料进行拼贴。编写者们擅长于刻板地援引某几个外国理论家或古人的观点和言论,不仅缺乏对文学文本敏锐独特性的感受能力,更缺乏对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把教科书编写变成了某种“技术操作”,从而导致“理论”的空洞化。而某些文学批评文章借助各种叙事理论来肢解文学文本,在炫耀“理论”的同时忽视了艺术感受力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物生存环境的物质性细节与独特性的重要性,甚至忽略了人物的命运遭际与物质性生存环境、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和地方传统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衡量作家艺术才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看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对于人物生存环境的各种物质性细节的感知、体察、刻画和表达能力。然而,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已然使我们对于体察生存环境的物质性细节丧失了耐心和能力;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度富裕,也使我们忘却了过去物质匮乏年代中对物质的极度渴求,以及在这种渴求背后挣扎着的生存欲望。
作品书写与地域传统
重视文学创作的地域性问题,或许有助于克服今天文学创作高度同质化的弊端。重视文学创作的地域性特点,理应写出不同地域环境相对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今天,在中国迈向民族崛起、坚定文化自信的征程中,通过文学作品来呈现地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风俗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地方传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便成了坚定中国文学自信心极为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要求我们在文学表现中着力挖掘中华大地不同地域所蕴含着的深厚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在风俗习惯、语言表达、人际交往、饮食习惯、服饰特点、思维方式诸多方面的具体表征。尤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要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物质性细节的仔细观察、深刻体验和细腻描写,体现出作家对于物质性细节所表征的地域独特性的敏感、历史感和文化品位,体现出深广的历史意识和博大的精神气象。
地域性概念的着重点在于强调此一地理空间所体现的历史、人文和文化的独特性,与其他地理空间所体现的独特性之间的差异。因而,地域性必定要以关注人类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之独特性与差异性为中心。文学创作与地域性的关系,首先应聚焦于文学与地域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通过人物刻画呈现出来的独特习俗和观念,而不仅仅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空间。实际上,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在目前社会文化极为强大的同质化力量下,已经成了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地域性创作与作家标识
中国文学在表现文学地域性特征方面曾经产生过不少优秀作品,这些优秀作品总会在描绘独特的地域性特征之时,关注凝聚在地域性之中的独特习俗、观念和文化传统。一旦提及那些优秀作家的作品,我们总会想起与他们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相关联的浓郁地域特色。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始终都是文学创作必须置于首要地位的问题,要言他人之所未言,写他人之所未写。钟嵘的《诗品序》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自然地理的物候变化,人世间的聚散离合、战乱或政治纷争造成的各种怨愤,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具体细致地表达,都足以产生“感荡心灵”的作用。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至今还有值得我们深入解读和仔细体悟的重要价值。他的《人间喜剧》极为关注各色人物生存的物质环境、地域环境、地方风习的各种细节,善于让人物性格从生存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巴尔扎克在对物质细节、环境细节、地域细节的刻画中,始终都表现出了渗透在所有细节刻画之中的深广历史感和历史意识。长篇小说《高老头》开头部分对各色人物寄居的伏盖公寓的物质性特征无比详尽的描绘,小说对鲍赛昂夫人举办的,有数百位公主、爵爷和名门闺秀参加的盛大舞会所作的渲染刻画,把破落贵族、新兴资产者、小市民、贫穷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物质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的遭际和命运始终都与生存的物质环境水乳交融。正如恩格斯所说,巴尔扎克“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他描写了贵妇人……怎样让位给专为金钱或衣着而不忠于丈夫的资产阶级妇女。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意识是文学创作的历史感与历史意识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文学创作体现出的鲜明地域意识,可以成为作家创作的独特标志,也能够在克服同质化弊端的同时进一步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