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前:在广阔的土壤之上寻觅写作资源 ——我看军旅文学“新生代”作家的整体风格
来源:光明日报 | 朱向前 2017年08月07日08:44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王凯、西元、王棵、裴指海、卢一萍、朱旻鸢、王甜、曾皓、曾剑、李骏、魏远峰等人为代表的军旅作家“新生代”浮出水面,从业余走向专业,从青涩走向成熟,渐次成为了军旅文学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已经在当代文坛初露峥嵘。
“新生代”在成长之初缓解了新世纪军旅文学出现的“孤岛现象”,他们的创作成果大多体现在中短篇小说领域,数量可观,并在质量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新生代”的成长环境决定了这些作家再难复制前辈们深切的战争亲历和磅礴的集体疼痛,也因此,他们的创作呈现的是从个体的角度切入生活,显示出迥异于老一代军旅作家的叙事范式和美学风貌,这既显露出新世纪军旅文学与其承接的“新时期”军旅文学之间创作生态环境以及文学观念的代际差异,也彰显了“新生代”作家在新世纪语境下试图构建独立美学追求的创新精神和自觉意识。
显而易见,“新生代”作家大多数有着扎实的基层部队生活经验,各自从熟稔的军旅生活出发,营造属于自己的一方“营盘”,写下了一系列暗含个人成长经历、富有个性化叙事风格的小说。然而,当“新生代”所描摹和绘制的“军营现实”进入到一种过于私语化的境地而无法寻求突破时,他们笔下的军旅生活的面目就显得稍嫌狭窄了。作家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近几年,在完成了最初的对军营生活的回顾之后,部分“新生代”作家主动突围,在更为广阔的军旅文学土壤之上寻觅新的写作资源,他们的新作显示出主动向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等军旅核心价值的积极靠拢,并从中引发出独特的思考。
在建军90周年之际,把这样一个年轻的绿色方阵(作者年龄上限45周岁)的11部中短篇小说集,集纳为“向前——新锐军旅小说家丛书”(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推荐给大家,原因也在于此。正所谓“新松千尺待来日,初心一寸看从头”。
为了让大家对这个“新生代方阵”有更好的了解,我试着努力对11位作者的创作特点进行简要勾勒。
王棵曾经去南沙体验过守礁生活,这使他有能力抵达守礁士兵的精神深处,这种能力给他带来自信。在早期的创作生涯中,他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能力,密集地向文坛递交过一批以礁岛、军舰、海洋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这段写作经历多少影响了王棵的创作理念。在后来可谓点多面广的创作实践中,他的许多小说都与早期充满腥咸海味的小说在内部建有秘密通道,这个通道是由孤岛这一意象构成的。孤岛的意象,来自于弥漫在这些小说中的孤独感。
王凯将日常化和个人化带入到对军人形象的摹写之中,把真性情和真本色倾注到这些人物的身上,层层剥除和消除了曾经强加到军人身上那些虚假矫饰的东西,既还原了真实的军人形象和军人人性,又保持了理想主义的底色,让真正的军人精神和品格的光辉焕发出来。从王凯小说中那些遭遇理想与现实矛盾、身陷情感与道德困境、面临追寻与放弃抉择的普通军人身上,可以看出作家对于军人职业与生命本质的深切思考。
王甜笔下内容涵盖历史战争中小人物的命运、现实军旅中的个体成长、军人的情感与婚姻、退伍军人对军旅生涯的反思等多个方面,并在整体上呈现出相近的特色:主题思想融入哲理色彩,例如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个体的自我救赎等;轻情节重状态,摆脱对情节的过度依赖,强调对人物生存状态的描摹;艺术表现上采用“轻魔幻”手法,以超现实的情节或细节凸显主题。
西元堪称新世纪军旅文坛的“拳击手”,出拳频、力道大而且击中要害。他喜欢直面战争的“战壕”描绘,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战争历史题材,都竭力表达一种充满激情的精神力量。注意将人放置在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打量,力求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辩证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邃以及存在本身的复杂。他的作品还注重哲思和诗性的融合,语言往往带有诗性色彩,跳跃、灵动,带有鲜明的哲思意味。
李骏的小说,多以边疆生活、故乡生活、机关生活为主题,坚持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充满了温暖阳光、深情厚谊。他写边防官兵的生活,细致入微、幽默风趣,将边关将士的战天斗地、训练操课、喜乐悲欢,通过简洁明快的手法,写得栩栩如生,生动感人;他写故乡的革命英雄,均以独特视角,通过英雄的传奇经历、情感人生、命运吊诡,展现出一派风生水起、一波三折的景象,却又将英雄还原于人,不避历史得失,不讳尊者之荣,读后令人久久深思与叹息;他写机关生活,关照现实,追踪变化,既味道纯正,又起伏跌宕,既现实骨感又充满温情。
相较于业已习见的军旅文学叙事,朱旻鸢的小说别具一种斑驳复杂、意绪苍茫的审美色彩。这部集子收录的5部作品都没有离开过“塞外”和“部队”,故事原型甚至都来自一个连队。这些中短篇小说以独特的新颖视角和作家幽默顽劣且活泼弹跳的个性化语言指涉当下军人的生活,甚至有着小小的滑稽变形,对现实基层的把握有几分戏谑和调侃,使底层连队生活呈现为一种似真非真、似像不像的笑闹场景。青年人的活力与智慧,青春期的激动与狂想,都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出来,为我们展现了部队生活的另一个截面。
卢一萍在西部边疆地区生活过二十余年,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善于捕捉底层人物身上的光亮,通过他的文字,可以引导读者对纷繁的现实生活有更真切的理解。其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小说带来了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善于营造大气悲壮的氛围,衬托出微小生命的丰富多彩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小说主人公性格塑造立体丰满,细致勾勒了现代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当代军旅小说创作中颇具特点。
曾皓发表于不同时间段的中短篇小说,在思想脉络上有着清晰的主线,都有着对现实的强烈关切和理性的批判,更重要的是有着对笔下人物生命状态的关照和表达,抒写他们在时代缝隙中的尴尬、困惑和对终极理想的追求,敢于用小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给予愿景。而他文字中表现出的“自由、轻盈、神秘”的审美特征,更让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灵动和向上飞升的状态。
曾剑善用短句和比喻,所以他的中短篇军旅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他用舒缓的笔调,从容不迫地书写着普通士兵的故事,展现他们“怨而不怒”的情绪,情感质朴真实,让人感受到一种中国传统中特有的中和之美。曾剑的写作,也像他小说的叙事节奏一样,不急不缓、从容有度、踏踏实实,一边深情地回望故乡,一边走进军营、深入普通士兵的生活,用心感受,用笔书写,用春日般的人性美温暖着为生活奔波的人们。
迄今为止,裴指海所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主要聚焦于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相对而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作者着力最深的一个领域。他创作了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充溢着旺盛的想象力与卓越的文本建构能力。他的作品尊重历史事实,表现了革命历史的纷纭复杂,力图以当代视野最大限度地还原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发人深思,进一步拓宽了这一题材领域的深广度。
魏远峰的军旅小说都放在三多塘。这是他新兵连的地方,他的三多塘是有气味有质感的:炮库中陈年水泥的味道,菜地施肥后的味道。还有一尺多长老鼠的样子、凤凰树开花的样子、菜地边含羞草的样子。魏远峰的乡土小说,则总是黄河、黄河滩、武陟县,故土之地,血脉之源。这些,让人想起福克纳“邮票般大小的故土”及其虚构的杰佛生小镇。
说来也巧,以上11位作者的单位或者曾经服役的部队,正好涵盖了海陆空三军和东西南北中各战区,以这么一套多姿多彩的小丛书,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适得其所,恰逢其时。
本丛书名“向前”,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第一句:“向前!向前!向前!……”
(作者:朱向前 此文系作者为“向前——新锐军旅小说家丛书”撰写的序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