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蛟龙逐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7年08月08日17:11

《蛟龙逐梦》

作者:陈新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

书号:9787536485471

体裁:长篇报告文学

定价:38.00元

作者介绍:

陈新,四川南充市大通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编剧。

先后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儿童文学》《萌芽》《春风》《中国故事》《知音》《家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多万字。

曾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儿童文学金近奖、北京文学奖、浩然文学奖一等奖。有文学作品被《中国儿童文学名家名作典藏书系:散文卷》《文溪流萤》《中国最佳儿童文学》等书籍收录。

有题为《江凡》的散文入选北师大出版社全国小学《语文》教材课本,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继郭沫若、巴金、流沙河、魏明伦之后,第五位文学作品进入全国《语文》教材的四川作家。

为中宣部创作,展现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鼓舞下,我国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满怀激情创作的辉煌成就、反映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四集大型政论纪录片《召唤》,在中央电视台各频道播出。

创作出版图书《爱,与你同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内首部描写芦山地震的纪实文学著作)、《探海蛟龙》(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国内首部描写“蛟龙”号深潜器进行深海探索的纪实著作)、《感动孩子的真爱故事》(清华大学出版社)、《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爸,我爱你!》(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嫦娥揽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内首部描写中国探月工程的长篇报告文学图书)长篇小说《镜像》等著作。

《探海蛟龙》发表及出版以后,入选《2013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一书;被中国作家协会和《人民日报》联合发布的《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重点点评;被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出版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3-2014年)》卷重点点评;入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被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市教委等单位评入2014年度上海市中学生必读的十本好书;入编《2014年第三次高中大联考浙江卷语文试题》、选入《2015北京市朝阳区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卷》阅读题;荣获北京文学奖。

《嫦娥揽月》被国家教育部评入“2015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且是“人文社科类”15本图书之一;2016年初在清华大学举办了讲座及媒体、读者见面会;2016年初由中国作家协会独家主办在北京召开了作品研讨会;荣获浩然文学奖一等奖;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

内容简介:

中国版《海底两万里》;海洋版《哥德巴赫猜想》。

本书系首部关于我国“蛟龙”号深潜器进行海试的长篇报告文学。

作品以国宝级潜航员唐嘉陵励志成长的情感故事为主线,以串珠般的漂亮连缀,讲述了人类海洋深潜探索的发展史,我国海洋深潜科考事业的曲折成长,以及深海中国梦砥砺前行的重大成功。

作品从人类悠久文明中高远的海洋梦想、神话传说,及拂之不去却又无可奈何的深海探秘情怀角度切入故事,以时间为序,展现“蛟龙”号海洋深潜器进行深海潜水探索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科研科考的艰辛、深海世界的奇妙、世界科技强国进行海洋探索你追我赶的博弈……场面宏大,妙趣横生。

本书融海洋传说与前沿科技于一体,系统揭秘有如异星玄妙般的深海之谜;用散文之细腻小说的跌宕,非虚构地再现蛟龙逐梦的曲折逶迤奇幻瑰绝;本书虽为报告文学,但在谋篇布局和叙事方式上却极为讲究,全书细节清丽婉转又情致敦厚,内容抱朴科学的严谨,又闪熠着文学的华彩……

专家推荐:

陈新是当今川地特别有才气的报告文学作家,擅写国家重大题材,《蛟龙逐梦》场面宏大,波澜壮阔而又妙趣横生,在宏大的场面中又穿插有扣人心弦的人物故事,和催人泪下的情感画面,值得一读。

——何建明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陈新是近年脱颖而出的报告文学新锐作家,他的作品注重文学性和知识性,运用诗化语言,事件背景开阔,人物形象丰满。《蛟龙逐梦》体现了时代报告与文学讲述的艺术特色,对于中国海洋深潜工程、尤其是对于“蛟龙”号探海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形象纪实,既为读者推开了一扇科普窗口: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同时又为国家科技强盛咏唱了一曲生动的赞歌。

——张胜友

(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新的《蛟龙逐梦》描述近年来中国海洋深潜工程的巨大进展,为读者了解我国“蛟龙号”及海洋深潜这些尖端科技打开了一扇窗户。作品主人公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感人,是一部有很强可读性的报告文学作品。

——李朝全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我国在实现载人航天、太空漫步、奔月之后又启动了载人深潜工程。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值得铭记的大事。《蛟龙逐梦》是第一部记录我国载人深海潜水器和潜航员的报告文学,题材有独特价值。这部作品表现了潜航员唐嘉陵等英雄豪迈、报国酬志的理想抱负和敢于挑战世界极限的可贵精神。作品弘扬的时代主旋律在主人公唐嘉陵身上有集中体现。在写作手法的探索上,作品将有关海底的各种神奇有机融入深潜主题书写,增强了文学性、可读性和科普性。

——范咏戈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

书摘:

风轻云淡,海况很好,2012年6月19日如愿而至。于是海试指挥部下达了进行7 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任务的指令。

得到这个指令后,唐嘉陵心潮澎湃。

为了这一天,他曾与叶聪和付文韬在一个多月内,所进行的28次水池训练中,除了不能模拟海底低温、高压环境外,其他任何流程,特别是深潜器坐底航行和应用实验,都做到了轻车熟路。当然水池训练毕竟是水池训练,水池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到7 000米深的海底一试身手。遥远的春风,秋天的硕果,这一天,他盼了好久啊!

一座移动的坚城整装待发,去探索海底蕴含的神秘与奇迹!6月19日5时14分,唐嘉陵与丁教授、张东升两位科学家进入“蛟龙”号,并进行了入舱后的例行检查。5时25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开始下潜。

伴随着“蛟龙”号如坐电梯般地下潜,唐嘉陵很兴奋——这虽然是“蛟龙”号7 000米级海试的第二次下潜试验,但对他来说却是7 000米级的第一次深潜。在下潜的过程中,他脑海中关于马里亚纳海沟的信息像放电影一般出现:

1951年,英国海军调查船“挑战者号”发现了马里亚纳海沟。可是,直到50年代末,尽管人类已发射卫星进入太空,却一直没人敢吃螃蟹,深潜到这片神秘莫测的深渊中去。

人们的胆小是有道理的,一种诱惑,一个念想,纵然美丽,但也得保障生命安全。因为谁都知道海水越深,压力越大,深度每增加10米,压力就要增加一个大气压。在水深1 000米的地方,海水可以把木材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在7 600米的深海处,空气会被挤压成液体;而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压力将达到地面的1 100倍。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在小指甲盖那么大一块地方,放上1吨多重的物体!

要是有人带着手枪潜到这样深的海底,扣动手枪扳机,手枪里的子弹都伤不到谁。因为手枪外边强大的海水压强要比子弹筒里的火药爆炸时产生的压强大许多,子弹根本打不出去的。如果用一般的潜水艇到那种地方去,还未下到沟底,潜水艇就会被海水压瘪,成为照片,就像我们不费吹灰之力踏扁一只火柴盒一样。

为了看看深海的压力究竟有多大,有一位名叫约翰·墨累的海洋学家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三支大小不同的玻璃管的两端烧熔封闭,用帆布包紧后装进铜管里,铜管的上端开有小孔可以让水进入,再把这根铜管用绳索系好,沉到5 000米的深海。当他把铜管提上来时,不禁惊呆了:帆布里的玻璃全变成雪花状的玻璃粉——5 000米深处的海水压强,能把玻璃压得粉碎!

可是,人类终究会有敢于冒险去征服这可怕的深渊者,这就是两位美国探险家——杰昆斯·皮卡德和海军上尉唐·华士。

1960年1月23日,西太平洋狂风大作,巨浪高达5米以上。可在马里亚纳海沟最南端的海面上,系在一艘水面舰船旁的深潜器“的里雅斯特II”号,还是完成了一切准备工作,乘风破浪,向神秘而沉寂的海底下潜了。

“的里雅斯特II”号深潜器由浮体和耐压球形舱两部分组成。浮体的外形像一艘小型潜艇,长15.1米,宽3.5米,中间呈圆柱形,两头略尖。耐压球形舱是一个空心合金钢球,壁厚12厘米,直径2.18米,里面可容纳2~3人。

想到意志坚毅的父亲奥古斯特·皮卡德的勇敢和创造的奇迹,杰昆斯·皮卡德对这次深潜充满了信心。1960年1月23日上午8时23分,杰昆斯·皮卡德和唐·华士驾驶着“的里雅斯特II号”深潜器开始向海沟深处下沉。他们的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精心制作的这只深潜器能抗住海水的巨大压力吗?在这样的海底深渊里,阳光是绝对透不进去的,氧气缺少,水温非常低,还有高压、黑暗、缺氧、低温……这种令人恐怖的环境中,会不会也存在生物呢?

一路下沉,当日下午1时6分,深度指示器指示出水深为11 022米。

探险成功了,他们到达了地球的深渊底部!

虽然马里亚纳海沟是一个宁静、安谧、黑暗的世界,但杰昆斯·皮卡德还是打开了探照灯,想看看这地球上最深的海底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但他们看到的是有好几米高的橙黄色泥雾。就在他们期盼着泥雾快些散去之时,杰昆斯·皮卡德仿佛听见在海水的重压下,“的里雅斯特II号”深潜器的钢壁发出了令人恐怖的断裂声。无奈,他们只得速速返航。遗憾的是,此次深潜,他们在海底11 022米处只待了不过区区20分钟时间,他们所看到的风景,也不过是一整团还未尽消的橙黄色泥雾。

在杰昆斯·皮卡德和唐·华士两位勇士开创人类探索马里亚纳海沟的先河之后,又有了著名电影导演卡梅隆承袭前人的勇气,循着前人的足印对之探险。虽然卡梅隆驾驶他花巨资打造的“深海挑战者”号深潜器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沟底的时间,比杰昆斯·皮卡德和唐·华士两位勇士在该沟底所待的时间要长许多,但仓促归来的行囊依然空空如也。

人类两次深潜到马里亚纳海沟,虽然可嘉勇气能彪炳历史,但都无功而返,也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美中不足的遗憾。

现在好了!又有了包括叶聪、付文韬、崔维成、杨波、张东升和自己等人在内的八名中国人前来马里亚纳海沟探险,唐嘉陵觉得很幸运,很幸福,心中更有一腔豪情:一定要在马里亚纳海沟带回记录时间和奥秘的标志物。

8时30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接近海底,快到海底的时候,唐嘉陵抛掉一组压载铁,之后“蛟龙”号便悬浮在海底,就像直升机的悬停一样。随后在海底近底巡航,了解海底的环境,找符合任务目标的作业地点进行坐底作业。

“蛟龙”号坐底时,底流像风儿一样流过,很多像昆虫一样的小生物顿时四处闪躲,那一刻,推力器荡起了一丛橙黄色的泥烟雾,有几层楼高。他慢慢地用机械手把带有“中国载人深潜‘蛟龙’号第47次下潜”字样的牌子放到海底,想在视窗前拍一张带有标志物的照片,但是烟雾把标志物完全吞没了。直到过了好一阵,泥烟雾才了无情趣地渐渐褪去。

泥烟落定的世界清晰如画,唐嘉陵顾不上多么仔细地打量物是物非,而是连忙拿起相机拍了一张照片,将标志物与马里亚纳海沟的尘沙亲密结合的情景记录永恒。而后,他便依依不舍地与这个凝聚着祖国伟大精神的标志物告别了,永久地告别。

舱外沉寂,沙细如粉,唐嘉陵顿感像到达想象中的月球一样,到达了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亘古洪荒的孤独。

虽然这次坐底,给唐嘉陵的感受不是深邃,而是荒芜和贫瘠,海底下没有石头,也没有动感曼妙的起伏。在那里,不像森林里能听到风声和鸟叫,也不像高山上能看到峰峦和绵延,只能体会到从来没有和想象不到的安详和宁静。打开灯光,进入眼帘的是看不到尽头的平坦,以及像奶酪一样的沉积物,细细的呈黏稠和胶着状,颜色介于淡奶黄色和浅褐色之间,稍微不小心,就会惊动它们。唐嘉陵尝试着亲近这些洋底“奶酪”,但他操纵“蛟龙”号的手臂轻轻一推,沉积物便会轰然散开,就像战争产生的硝烟,张扬地弥漫开来……

这一切也许对别人来说有些索然,但唐嘉陵却觉得收获颇丰,返回母船的当晚,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的他,还用日记的形式对这次下潜经历和感受进行了详细记述,以给快乐的心情和视界的盛宴作一个定格:

6月19日北京时间5时,“蛟龙”号7 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的序幕拉开。

从下达“试验开始”的口令,到深潜器被平稳布放入水,仅仅花了12分钟。但是即使像这样相对平稳的落水,透过观察窗看到的景象依然令我震撼:前奏无比激荡,深潜器入水的刹那激起的气泡充斥着有限的视野空间。当气泡消失,看到的是一派波涛汹涌的景象,最后归于相对平静。窗前蓝蓝的天,蓝蓝的海水不断交替,海水清澈无比,没有一点杂质。但是我们却没有心情去欣赏这样的“美景”,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着舱外采样篮的状况,直到深潜器顺利脱缆平稳下来,确认采样篮里的作业工具没有异常后,我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也许有些人认为,下潜路上的几个小时是漫长枯燥的,但我的感受却并非如此。300米、1 000米、3 000米、5 000米、5 188米……这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困难的数字,此刻仅仅成为旅途上的谈资和经验。

当6 960米的海底暴露在探照灯下时,我不禁感慨:“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迹都比在这里要多,自己好像乘坐太空飞船到了外星球。”第一眼看去,这里不属于曾经设想的任何深海世界,沉积物颜色也和5 000米的浅褐色、3 000米的奶黄色不同,是一种中间的颜色,而且给人稠密、表面硬实的感觉,有点像一大块刚刚发酵的奶酪。而这里似乎也没有海参和鼠尾鱼,荒凉的海底有起伏却又格外平整,没有想象中的岩石和结壳。

如果说第二次坐底是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的,那么第三次坐底就是一次“捡漏”得来的,如蜻蜓点水般。深潜器悬浮在距底45米处,调试微地形地貌探测声学设备,一组新参数的生效需要重启几个计算机,大概需要5分钟。我们现在身处近7 000米的海底,每一秒钟都弥足珍贵,我们商议后准备再完成一次坐底。第三次坐底完全有一点自由落体的意思,我暂停了推力器作用,深潜器在失去向上的支撑力后在本身负浮力作用下开始下落,“蛟龙”号重现了一次完美的自由坐底。触底后的冲力在观察窗前沉积物上形成了一圈均匀的“气浪”,似乎吹去了沉积物上的一层尘埃,露出了本色,和太空飞船垂直降落在外星球上非常相似。短短3分钟后,声学设备准备就绪,深潜器开始离底,留给我们的水下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看着被烟雾吞没的世界,心中念道:“再见了,6 965米的马里亚纳海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