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艺术展览,竟让一座城市获得新生
来源:文汇报 | 傅军 2017年08月16日08:05
卡塞尔只是德国 中部的一个小城,常年阴冷多雨且只有25万人口。五年一次的文献展,却让卡塞尔这个曾经在二战战火中被彻底摧毁的小城获得重生,并一跃成为国际公认的艺术圣地,每隔五年,总会吸引全球艺术界人士打着“飞的”前来朝圣。图为卡塞尔的艺术展馆。
初夏时节,抱着敬仰之情,我与许许多多不远万里慕名前往的参观者一样,飞赴小城卡塞尔,只为实地感受一个展览———卡塞尔文献展,感受这个展览所带来的冲击与困惑。
卡塞尔文献展与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然而,相比威尼斯和圣保罗,卡塞尔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事实上,无论在欧洲还是德国的地理版图上,卡塞尔都只是德国中部的一个小城,一个常年阴冷多雨且只有25万人口的小城,经济也不发达。但是,五年一次的文献展,让卡塞尔这个曾经在二战战火中被彻底摧毁的小城获得重生,并一跃成为国际公认的艺术圣地,每隔五年,总会吸引全球艺术界人士打着“飞的”前来朝圣。
卡塞尔文献展创立于1955年,至今 已 举办 了14届。 “文献展”(documenta) 这个词汇有“记录”“记载”的意思,相关含义还包括“总结”“证明”“展示”“呈现”“展现”“见证”等。这里所谓的“文献展”并不是文献资料的展览,而是以文献的意识去“记录”艺术在社会里如何流变更迭。卡塞尔文献展的最初立意,是对每五到十年的艺术创作进行一次全面分析,从中判断出世界艺术创作潮流的核心,并将这种潮流纳入到世界的文化、经济等领域中。这使得业内人士往往把每届卡塞尔的主题视为大行业的风向标,进而引导着艺术家们的创作。60多年来,卡塞尔文献展便是以这种卓越而精准的意识稳稳立于当今艺术世界之巅,成为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以及西方社会的时代镜像,保持着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展览之一的权威地位。
在文献展现场,人们能够感受到其开启的是所有跟人类有关的话题连线,所有正在形成或已经成为既定的艺术观念都在这里得到呈现。它似乎总是提供一个内在无限大的入口给你,而不考虑你是否有能力去消化它。或许正是这种开放性、学术性和包容性,使得每一届文献展都会涌现出大量晦涩难懂的艺术作品,而参观文献展也因此演变为一次特别烧脑而难忘的经历。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几天的看展经历,他的头脑就像一块存满乱七八糟文件的硬盘,只有记忆,没有逻辑。
要解决这个逻辑问题,我们必须联系相关的艺术史背景知识,尤其是文献展6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期的文献展以推动战后地区重建为目标,力推现代主义的“经典”。首届文献展主要是对二战前后欧洲艺术各流派作了一个总结性评价,被认为是从传统的沙龙式展览到现代意义上的展览的分界点,这届文献展推出了著名的“百日博物馆”展览模式,后被各大国际性展览所效仿。
第五届和第六届文献展意义也非同寻常。第五届哈罗德·泽曼开创了艺术家型策展人先河,将策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而第六届宣告了“前卫的终结”,提出了生活世界的美学化,城市空间开始成为艺术发生的场域,工厂转变成“创意枢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现代叙事登场。这个时期,人们慢慢接受了文献展五花八门的展示方式,在市区内的公共空间———商店、停车场、旅馆和各种建筑物的墙体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或“听到”艺术作品。与此同时,在材料和技术上许多艺术家都采用了全新手段来增强自 己作品的表现力,一种技术美学逐渐形成。这个时期最典型的是第九届文献展,既是对装置、光影、声音、形象等艺术形式进行的全面回顾,也是前两届文献展展示方式的一次汇总,文献展展委会甚至还定出一个开放的原则:每位参展艺术家可以任意在卡塞尔的室外空间寻找安放自己作品的位置。
2000年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献展更多强调公众的参与,成为探讨艺术本质的话语空间与前沿论坛。比如第12届文献展,强调艺术和生活的互动,主张展馆的空间设计和陈列布置以展品为先,展览中部分展馆大胆运用了彩色墙壁。这届文献展还开始重视对公众的艺术教育,固定开设课堂项目和艺术家讲座,并增设了一个名为“文献展期刊计划”的项目,邀请世界范围内90余家艺术文化期刊与网络媒体,搭建了一个全球性的纸上和网上的交流平台,拓展和深化文献展的学术议题。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卡塞尔文献展的变迁史几乎就是二战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史,它深刻揭示了艺术与其所立足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历届文献展上提出并实施的一些开创性的观念和做法,对二战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很多人看来,当代艺术指的就是展现此时此刻的艺术,从而忽略掉艺术与历史的关系。对此,第10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卡特林娜·达维特曾经指出:“事实上,虽然我们活在当下,但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与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打交道,所以有必要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去思考艺术的创作。当代艺术不只是我们面前的世界,因此在策展的时候,我希望传递出一种逆向的思维观念———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发生的事情、当今生活的世界,最重要的一点是回望过去、具有历史性的视野。”或许这种历史性视野能帮助我们超越很多局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本届乃至以后历届卡塞尔文献展,而不是人云亦云地作简单的赞叹或抨击。
值得一提的是,卡塞尔文献展使得一座城市之名与一个艺术展览紧紧结合在一起,也使得卡塞尔这个名字在艺术圈内蜚声各国,并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当代艺术展。1992年的第九届就已经达到60多万,以后几届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第12届 (2007年) 达到75万,第13届 (2012年)为90多万。而威尼斯双年展2013年为30万,2015年是50万。可见,卡塞尔文献展目前仍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艺术盛事。
实际上,卡塞尔文献展的角色是多重的:国家的文明使者、城市文化的象征、当今艺术风云际会的舞台……它甚至还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艺术辐射出的强大的附属经济效应。
(作者为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