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谛听青铜之声

来源:文艺报 | 刘康健  2017年08月18日07:04

一阵斧凿之声响过,由陈奕纯书写的榜书“禹王台”三个大字,赫然洞穿了3000多年的时光,镌刻在山东大汶河南岸的禹王台上。风雨沧桑的禹王台护佑着汶河,禹王台峻拔在九级台阶之上,如同可以敲击的金石,让人们谛听到远古的青铜之声。这一定是陈奕纯书写“禹王台”之后的感觉。当一夜未眠,旭日临窗,挥笔而就,那青铜之声如同天籁从远古缓缓奏响,让陈奕纯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如同每一次开始重要创作任务一样,陈奕纯决定为山东大汶河畔的禹王台题写榜书后,心情颇不平静。三过家门而不入、堵塞不如疏导、凿龙门决淮渎、艰辛的禹步……大禹治水的神话根植在陈奕纯心中,这一幅幅画卷也在他眼中化作历史的永恒。作为书画家的陈奕纯多年来深入太行山腹地,搜尽奇峰打草稿,有了与大禹文化多次邂逅学习的机会,他笔下的太行山和书法作品,在神韵、形态和思考上无形之中汲取了大禹文化的血脉。每年去太行山的王莽岭写生,路过三门峡黄河,他都情不自禁地凝视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长河,遥想当年大禹在此治水的壮举,思绪万千,激情澎湃。太行山写生的过程,就是被大禹文化浸染的时光,黄土高原的皱褶里珍藏着大禹文化的众多遗存,陈奕纯深知,大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要完成为禹王台创作榜书的任务,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将大禹文化的精髓和血脉,融入到书法创作当中。

精美的书法作品必定深扎在文化的泥土中,“禹王台”的创作必须从厚重的大禹文化中寻找源泉。素来以下苦功夫著称的陈奕纯,曾造访过登封阳城禹都、偃师二里头、开封禹王台等文化遗存,面对启母石、启母阙、少室阙,更是对大禹文化有了直观了解和深刻感悟。大汶河畔的禹王台给予陈奕纯不一样的震撼,如同全国许多禹王台遗存的命运一样,几千年风雨沧桑,大都数度兴废,命运多舛。宁阳县大汶河畔的禹王台尽管历经坎坷,却生生不息,成为一方生灵的守护神和精神图腾,黄河故道中蕴含着怎样强大的文化穿透力,漫漫黄沙里有青铜般坚硬的吉金撑起生命的脊梁。透过历史烟云,陈奕纯的目光停留在宁阳八景之一的“虬枝歧柏”上,在虹渚殿之后生长着一棵神奇的千年古柏,枝干虬曲,状如苍龙,阴翳蔽日。陈奕纯心中暗叫道:好一个虬枝歧柏!这不就是大禹精神的化身吗?这不就是自己要寻找的意在笔先吗?每一根苍老虬曲的枝干均如吉金,迎风发出泠泠的青铜之声。陈奕纯还听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这里的两株桧柏一株开花,一株结果,人称“夫妻柏”。传说,大禹疏通了汶水,却不幸得病身亡。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便在汶水南岸修建了禹王庙,在庙南门栽了棵柏树,象征禹王在此镇守汶水。一天,一只凤凰飞落在柏树上,悲鸣不止,后栽于树下而亡。人们认为禹王治水8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也许是妻子化作凤凰千里迢迢来此探望。于是,把这只凤凰葬在了柏树的西面。过了几天,埋葬凤凰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柏树。人们说这是禹王夫妻活着没有团圆,死后化作夫妻柏。陈奕纯顿然开悟:是啊,大禹文化历经几千年传承至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不正像“虬枝歧柏”一样深扎在黄河文明的泥土中吗?

在创作“禹王台”时,陈奕纯注入自己对大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仅反复临摹青铜器之书法精品,还对秦篆、汉隶反复揣摩临帖,从中仔细把握和体味沧桑感、历史感和创新感。禹王台的榜书必须体现大禹精神和大禹风骨,将几千年前先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气神融入笔墨之中,如果把大禹当作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己创作的“禹王台”就应该是拱卫图腾的青铜柱础,间或是一首短歌绝唱。提笔书写,陈奕纯眼前仿佛出现了“虬枝歧柏”。他一下子找到了感觉,长枪大戟,纵横淋漓,挥笔而就,一气呵成,英锐之气中颇见性情。作品既表现出宏大气象,又不失笔法的精微;结字造型上注意点画顾盼,结构参差错落,端庄大方不失奇险;用笔清丽劲健又富于轻重变化,质妍互参,凝重不失流动,秀雅返于朴厚。

现在,“禹王台”榜书镌刻在大汶河畔的禹王台上,相得益彰,大气磅礴,诠释着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