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时代变革 开拓理论批评广阔天地 “砥砺五年——文学理论批评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文艺报 | 李晓晨 2017年09月06日06:33
9月2日,由文艺报社主办的“砥砺五年——文学理论批评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位批评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的新成就、新气象、新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文艺报》副总编辑徐可与会。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文学理论批评打开新的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此为根本指导和根本遵循,文学理论批评打开了新的场域,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
李敬泽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学理论批评积极回应时代生活的新变化,取得了突出成就,发生了重要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高度上提出了新观点、新思路和新问题,有力地指导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打开了新的问题场域,为理论批评开辟了新的天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实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情怀等,在新的时代条件和语境下焕发出蓬勃的理论活力。五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学理论批评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文学理论批评的有效性和在场性不断增强,成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几代理论批评家以各自的才情和智慧推动理论批评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更大影响。今后理论批评界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建立关于历史和时代的整体性认知,提高理论批评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回应时代生活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评论家雷达谈到,近五年的文学理论批评,从总体上看,面对中国当代大变革大发展的丰富实践,面对文学创作繁荣兴盛的良好局面,能够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表现出关注中国经验、中国传统、中国现实的品质。在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方面,在注重介入文学现场、对各种文艺理论问题的研究方面,在对当下创作的评论和盘点、对好作品的及时发现、对创作新现象的及时评析和对文学新人的发现上,都有突出的表现。尤其重要的是,理论界对人民与人民性、现实主义精神、深入生活与阅读生活的能力等问题的持久深入探讨取得丰硕成果。
评论家胡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文艺的地位和作用,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讲话中新观点密集,带动了文学理论评论界热议的话题。多位中国作家获得国际奖项带动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带来了文学界大量对中国当代文学水准与经验的论说。关于创作的本土化优势、关于传统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分野及互补等解析具有显豁的现实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说,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理论界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刻全面地梳理和总结,努力建设有“中国气派”、可与中国文学创作形成互动的“世界”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学者们立足中国文学的发展实际,在尊重文学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广泛了解和吸收各学科理论资源,不断创新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这些体现着社会主义文艺的独特魅力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活力与担当。
文学理论批评风清气正,现场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
五年来,文学理论批评注重理论高度和世界视野的建构,坚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与创作展开积极互动,批评的现场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文学理论批评风清气正,氛围日益形成。
吉林省作协主席张未民认为,哲学观念、世界视野和本土经验是文学理论批评存在的重要背景。面对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理论批评界逐渐建立起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学认知,建立起关于时代生活的哲学高度,建立起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感知,并以中国经验为基础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徐忠志说,五年来,批评精神的彰显使评论风气大为改观。从业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重塑批评精神和品格,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学批评。在是非曲直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对各种不良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举旗亮剑,文学批评的战斗力和说服力明显增强。评论家与作家既做良师又做诤友,自觉坚持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有力弘扬了健康、说理的批评风气。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说,过去五年关于文学艺术的政策导向更加明确,思想武器资源更加丰富。文学与艺术间的关系在重构中更加紧密,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强势回归。理论研究的问题更加集中,关于文学批评的共识扩大。网络文学异军突起,网络文学研究成为热点。文学理论研究者与批评者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队伍接续良好,组织化程度提高,说真话、讲道理的风气逐渐浓厚。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谈到,五年来,关于中国文论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中国文论如何体现大国担当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中华文化包括中国文论要为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提供文化价值的润泽。这就需要中国文论扎根中国大地,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底蕴,浸润中华美学精神。文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它同样需要中国文论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阐释和话语体系建构。
文学理论批评人才辈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作协和各地作协高度重视批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理论批评人才的成长提供了重要保障。文学报刊社网强化阵地意识,为青年理论批评家提供了广阔天地,文学理论批评队伍人才辈出。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说,五年来,文学批评格局空前丰富而阔达:青年批评人才辈出,文笔日益纯青的中老年批评家,依然以其高品格的专业精神支撑时代的批评格局,海外汉学家空前活跃,丰富和推进了当下的文学批评。一些新机制新举措为推出批评新人、引领批评风尚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引导青年学者进入当下繁盛而多样化写作的文学格局,鼓励他们进行具体的文学批评;各地文学报刊社以推人才、出佳作为本位,积极推介青年批评家,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青年批评家徐刚认为,近年来,得益于各种举措的推出和刊物的重视,青年批评家的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些人才,他们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思路。但与此同时,青年批评家“自然生长”的力量还稍显薄弱。理论批评还面临如何焕发当代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批评要思考如何与当下发生联系,与时代发生更密切的关系。
青年批评家李壮说,过去五年,文学批评取得了很多成就和进步,我们不断努力加强其有效性,试图发现探讨真问题,避免理论强制阐释,尝试建立本土理论的体系,建立对当下现实更有阐释力的批评话语。一代青年批评家逐渐成长成熟起来,他们关注同代人的写作,用充满生命体验的方式来进入文本,他们敢于批评的一面令人印象深刻,一些青年评论家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大家不忘初心,始终牢记最初投身文学批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愿为推动理论批评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