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与文学期刊:一个并不全面的观察——以2016年为例
来源:文艺报 | 何平 2017年09月25日06:54
专门性散文刊物一直坚持各自的办刊传统。《美文》一向以作家专栏见长。2016年,李守奎的“说文解字”,从文字学角度探索汉字的奥秘;王冰的“散文观察”,探讨当下散文得失;英国学者罗宾·吉尔班克的“罗宾博士看陕西”,以在陕生活的体验出发,书写了一个英国学者眼里的陕西以及陕西文化。
2015年10月起,《美文》与孔子学院总部合作,开辟了精品栏目“汉风·孔子学院散文专刊”,聘请孔子学院总部张华担任主编,已刊发美国、俄罗斯、日本、古巴等50多个国家80余位作家文章,这个专栏在国内外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980年创刊的《散文》杂志,直接以一个“散文”来做自己的刊名(另外还有广东的《随笔》以“随笔”作为刊名),可见他的专门性。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散文》杂志依旧不忘初心,“不同桃李混芳尘”。纵观2016年全年,除第二期专辟出的董鼎山纪念小辑以及六月推出的纪念陈忠实特别号,其他栏目基本固定为“解释与重建”、“闲话”、“讲述”、“行旅”、“短文”、“封面”等。值得注意的贯穿全年的“二十四节气”封面设计,视觉上对中国山水人物与西方元素合理运用,内容上配以与节气历法相关的古典诗词,随笔短文,传递出丰赡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属于《散文》杂志自己的声色。
《人民文学》采用简洁明晰的“散文”二字作为该栏目的栏目名称,除去第二期之外,其余11期均刊载散文一栏目,并且刊均篇数在3篇左右,第六、第九期刊载两篇散文,第七期一篇,较少;而第三、第十二期刊载6篇散文,第十一期5篇,较多。从刊登散文的内容来看,每期刊登的散文皆是存在着一定的主题内核的内在联系的。比如:第一期的刊登的散文可以说是以“故土他乡”为主题内容的,而第三期的散文则可以“生活·风俗”概之,再比如说第十二期刊登的散文,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主题为对某人、事、物的爱和赞美。由此可见,《人民文学》在挑选刊载散文的过程中,在关注文章质量的同时,也注重着主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努力建构一个臻美完整的散文栏目设置。
《十月》杂志在2016年开设了三个散文栏目,分别题为“会饮记”、“散文”、“思想者说”。“会饮记”是李敬泽新开的专栏,比如《精致的肺》既可以看到他对日常小事的记叙,对当下时事和文坛的看法,又可随着他的思维回顾历史、追溯记忆、虚构故事。“思想者说”一栏则每期选取一人一文,完整呈现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散文”一栏每期选取三四篇文章,给读者呈现风格各异的散文以供品读。另外,《十月》在第四期推出了特稿,怀念去世的首位《十月》总编苏予先生,刘心武、蒋子龙、陈世旭为其撰稿,思忆往事,情深意切。
《当代》杂志在2016年设“讲谈”和“往事”两个散文栏目。“讲谈”是李敬泽和冯八飞两位作家的专栏。李敬泽讲春秋历史,冯八飞写德意志名人小传,古今中外,相映成趣。“往事”栏目基本是由张国擎的“总统府旧事”系列和追忆文坛名家之作构成,有人、有史、有情。冯八飞先在前两期完成了“八飞说老爱”系列,又开始写德意志的音乐家。在第四期和第六期分别写了亨德尔和海顿。在后两篇写音乐家的文章中,冯八飞用清晰流畅的语言描写了两位名人的一生。张国擎的“总统府旧事”系列则为读者叙写与南京总统府有关的历史旧事,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在听故事的同时了解鲜为人知的历史,娱乐性和知识性俱佳。
《天涯》杂志除了专门设有“散文”栏目,其“作家立场”栏目所刊发的大量思想性随笔,也都属于分量沉甸甸的优秀散文。观察《天涯》2016年全年杂志可以发现,其散文大概可以总结出两类风格:一、以思想性见长,对历史、社会、文化等问题,展开深入而开阔的思考;二、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切中时代痛点,反应现实悲欢。第一类的代表性文章如陈启文的《黄河源生态忧思录》、刘丽朵的《底层诗意:在中国深处记录他们》、王龙的《谁刺杀了我们的荆轲》、胡竹峰的《文人的模样》、孔见的《中国人的活法》、女真的《语言撕碎的生活》、卢周来的《吃的背后》、梁鸿的《你没事吧,妈妈》、陈霁的《托洛克白马人家》、于坚的《新诗的发生》等。第二类的代表性文章有野夫的《八指二胡》、何吉贤的《春天的深处》、习习的《梨花堆雪》、江少宾的《魂归何处》、江子的《磨盘洲》、南子的《溺水》、指尖的《捉迷藏》、塞壬的《钓鱼》、严敬的《我所认识的狗》、柳宗宣的《在中年重新开启旅行》等等。
2016年,《收获》杂志设有“亲亲历史”、“远水无痕”、“夜短梦长”、“明亮的星”四个散文栏目,在生活的“轻”与历史的“重”之间为读者找寻记忆的节点。“远水无痕”主要为翟永明的散文专栏,着重展现翟永明在过去生活中拾起的朴素、细微的个人记忆,同时也从翟永明自己的角度呈现出从个体记忆回望时代记忆的种种异变。“夜短梦长”为毛尖的散文专栏,毛尖以敏锐的触觉将具体物象与电影主题相黏,不仅在历史脉络中梳理着电影里的形色艺术,同时在专栏内部也颇注重篇章的承接。“明亮的星”以“诗人加诗”的模式对诗人进行回忆与评价,作者在讲述诗人命运的同时,也放逐着自我情感。而“亲亲历史”则收录了王安忆、余华、叶兆言等作家的回忆性文章,作家选择在此回溯生命,记录自身或至亲在文革这一特定时期的境遇。
《钟山》杂志设有“栏杆拍遍”、“钟山记忆”、“泥丸小记”三个散文栏目,并在第三期特别增设“长篇散文”一栏,刊登了夏立君的长篇散文《时间的压力》。其散文栏目设置兼有细小书写与宏大反思,总体持有对历史的敬重感。“栏杆拍遍”为王彬彬的散文专栏,其以丰富的史料对抗日战争、纳粹屠杀等事件进行人心与伦理的分解,在陈述与记录的同时,放置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背后的深沉思考。“泥丸小记”是雷平阳自2014年便开始驻扎的专栏,在2016年的文章中,雷平阳依旧以一种冷峻、诗性的审美眼光看待世事,解构现实。“钟山记忆”里的散文风格各异,有文体自由、节奏短促,略带主观哲思性质的随笔,有用舒缓笔触回忆过往的回忆性散文,有以事记人的追忆性散文,也有故事性极强的见闻记录,甚至还有颇具诗性的游记等等,类型丰富,显示“记忆”的多重色彩。
《花城》杂志保持近几年的特色,继续稳定地推出两个主要的散文栏目:“散文随笔”和“家族记忆”。作者的创作个性在传统的“散文随笔”栏目得到了充分展现,栏目刊载的作品可以说都是作者“依自己的心的倾向,去种蔷薇地丁”(周作人语)。“家族记忆”栏目则从追溯家族历史记忆的角度切入,将饱含情感的文字与老照片相结合,图文并茂,呈现出一段段湮没于大时代中的“小历史”。“散文随笔”栏目中,阿贝尔、白林的谈话录《作为文学符号的土司》、朱朝敏的《我下雪……每一天,我都道永别》、孔见《朽木的芬芳》都是值得注意的佳作。“家族记忆”栏目中,南子的《回来的人》、朱零的《陪老头去远方》、杨春的《风中的父亲母亲》以真情实感动人,涌动着一股朴实却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家》杂志开设“作家走廊”、“作家地理”、“记忆·故事”这三个主要的散文栏目,并继续推出由卢岚撰写的专栏“塞纳河畔”。此外还陆续新增了“作家演讲”、“海外传真”、“西北往事”栏目以及东珠创作的“作家地理·石头记”系列散文。“作家走廊”栏目刊载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做到了林语堂所谓的“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作家地理”栏目的散文则主要是作者对于熟悉的地域和事物的讲述与思考,呈现出较高的思想性。“记忆·故事”刊载的散文大都是作者对于人、物、事的回忆与记录,展现了人生百味。“作家演讲”栏目重点刊载著名作家的演讲稿,记录作家与文学之间的“亲密”互动。“海外传真”、“西北往事”栏目刊载的散文相对注重史料,由历史纪实与作家回忆相结合,在回顾历史中传达真情。“作家走廊”栏目中艾平的《俄罗斯来的丹顶鹤》《阿巴嘎的狼岛》、沈念的《鸟飞向》在进行知识普及的同时,通过讲述人类保护救助动物的行动,传达了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家地理”栏目在2016年6期到12期连续刊载东珠创作的名为“石头记”的系列散文,作者选取“桃花石”、“战国红”、“鸳鸯玉”、“青金石”、“橄榄石”等石头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将人生感悟与石头的特点融为一体,夹叙夹议,颇具思想高度。
《红岩》的“中国文存”栏目是近年引人注目的散文栏目,其创设于2015年1期。所谓“文存”,既有“存档”之意,也有“召集”之意。试图以包容、开放的姿态,邀请各路散文高手,奉献出有立场、有风骨、有情怀、有担当、有境界,且具有探索精神的优秀散文,为未来中国散文的郁勃振兴贡献经验。此栏目开设两年多以来,发表了重要的散文作品,逐渐在期刊界立稳脚跟,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