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在此,对话全世界、温暖一座城 中华艺术宫五年举办展览180余场,接待观众1230万人次
来源:文汇报 | 范昕 2017年09月28日08:48
孩子们席地而坐,对着墙壁上的艺术作品静静临摹,是中华艺术宫常见的一幕。(均中华艺术宫供图)
如今的中华艺术宫,已然成为屹立在浦江之滨的美术高地、文化磁石,吸引着观众的纷至沓来,也吸引着文化能量的持续积聚。
十多天前的一个下午,82岁高龄的艺术大家萧勤回到家乡上海,做客中华艺术宫。老先生此行是向中华艺术宫捐赠2件重要作品,并为明年将在这里举办的“回家”个人艺术大展“踩点”。中华艺术宫兜上一圈,和家乡的艺术爱好者们聊上一两个小时,老先生突然宣布,明年个展120件展品中的80件,将在展览结束后永久留在中华艺术宫。除了收到萧勤慷慨的承诺,这个9月里,中华艺术宫收到的捐赠还包括———已故版画大师杨可扬的73件版画,八旬水彩大家陈希旦的20件水彩画,上海艺术家邱瑞敏吴慧明伉俪的100件油画、雕塑等作品。
或许,这正是中华艺术宫的集聚力。10月1日,原世博会中国馆“变身”中华艺术宫五年。如今的中华艺术宫,已然成为屹立在浦江之滨的美术高地、文化磁石,吸引着观众的纷至沓来,也吸引着文化能量的持续积聚。五年间,这里共接待观众1230万人次,举办展览180余场;接受无偿捐赠750余件;开展公共教育活动760多场;1100余名“文化志愿者”为观众服务近25万小时;开发文化创意产品360余款……
曾记否,当年上海美术馆带着丰厚“家底”搬迁至中华艺术宫。从上海美术馆到中华艺术宫,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胸怀、格局。未来,中华艺术宫勾绘的蓝图是“全球华人美术的雄伟殿堂”,将通过传承、创新、开放、融合,不断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魅力,也为这座城市注入艺术活力。
以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自豪地与世界对话
什么是富于东方韵味的审美特质?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在中华艺术宫五年间根植于收藏策划的一大批展览中,就藏着生动的阐释。比如,《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 讲述的是海派美术如何在中西并陈、求新求变的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独领风骚的故事;《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展》 呈现的是上海如何从五六千年前走到今天的;贺天健、林风眠、关良、滑田友、谢稚柳、吴冠中、程十发等“名家艺术陈列”专馆,告诉人们一位位前辈大师个性化的艺术探索之路。中华艺术宫在讲的中国故事甚至不单单是美术史的叙事,而是文化态度的叙事。比如,正在推进的“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将谱写新时代的史诗;即将揭幕的 《江山如此多娇———新时期中国美术的文心与诗意》 大展,将以不同艺术形式的百余件精品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历程。
在中华艺术宫,观众也幸运地领略了世界艺术的魅力———伦勃朗、维米尔、鲁本斯、米勒等世界艺术史上名家多有作品到访;大英博物馆、巴黎奥赛博物馆等全球知名博物馆、美术馆的珍藏都曾来过。中华艺术宫自有展览品牌“同行———美术馆联合展”,每年确定一个主题,邀中外美术作品“同场竞技”,更是让观众对中西美术的互联、互通豁然开朗。2014年这里围绕“表现主义”举办的七大展览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表现主义是西方美术的专利吗? 中国画中的“写意”,就蕴含着表现主义的基因,彼时展览之一的 《通变涵远———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10个样本》 即以林风眠、关良等10位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的中国画渗透出表现主义的东方痕迹。而来自德国、意大利、厄瓜多尔等国的表现主义主题展则既呈现出不同地域艺术家对于人类共同审美的寻找,又展示出他们基于本民族文化的探索。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告诉记者,将高规格、多元化的世界艺术请进来,是为中西美术的平等对话搭建一个平台,凸显中华文化自信,更从中映射出中国艺术成就的世界意义。
艺术宫也是大课堂,美育无声滋润大众的心田
5年间,中华艺术宫以形形色色的公共教育活动,逐渐筑起以展览为核心、融多元艺术教育形式于一身的“艺术服务综合体”。成就都市文化大课堂,让美的教育无声地滋润着大众的心田。
每到周末,一天平均有两至三场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于中华艺术宫举办,针对有着不同需求的观众。配套展览推出导赏、讲座之外,很多活动已成品牌、系列,“四季品剧”汇集著名戏剧家的讲演,“艺文会”是艺术图书分享会,“中华艺术宫之约”约的是文艺演出,“艺心艺意”展映的是艺术电影……年轻的R吉B艺术组合玩起艺术脱口秀,在欢声笑语中抖出人们关心的那些艺事;实验音乐会“空弥”不局限于绘画和音乐的简单结合,而是扩展到听觉与视觉艺术的交互;品香茗,说《红楼梦》,由此展开中国茶文化的美好图卷……这些都是中华艺术宫近期的爆款公教活动。即将到来的“十一”长假,中华艺术宫公教活动的数量更是达到近50场,最多的一天有8场。“一家美术馆可以温暖一座城市,潜移默化引导着大众的艺术审美。除了挂在墙上的艺术作品,我们还应该用各种方式传播美,传播人类的智慧真情。”李磊坦言,中华艺术宫想努力画好“四个圈”,“中间最核心的圈是美术,第二个圈是艺术,第三个圈是文化,第四个圈是核心价值观”。
退休工人高为钢先生追着艺术宫的“展览改变艺术”系列讲座,从去年追到今年。一场场讲座听下来,他坦言现当代艺术没那么难懂。如今的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就是浏览艺术类文章,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几乎每个周末,从事销售工作的潘智文先生都会带着在美院念书的女儿在艺术宫各类公教活动中“刷脸”。父女俩随身带着本子和笔,这两年做下的笔记都有厚厚一沓。渐渐地,父亲发现毫无艺术背景的自己竟然对艺术作品有了些许体会。而女儿,向嘉宾老师不仅求教专业知识,也交流自己艺术道路上的困惑。在中华艺术宫,美在无声滋润着大众的心田,用心感受美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