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奏响文化惠民的新乐章 ——十八大以来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就述评

来源:光明日报 | 韩业庭  2017年09月29日09:09

孩子们在文化馆学京剧。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现代化的图书馆成为城市的标配。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安徽省毫州市的“文化惠民天天演”活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的新朋友和“致富加油站”。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各地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图为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公共文化服务这五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上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向世界庄严承诺。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

五年来,文化系统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重大改革,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新提升。

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7年3月1日,我国文化领域第一部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要法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五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

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2012年以来,在地市级层面,中央财政投入16亿元支持214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在县一级,为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优质资源输送到乡村,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嘉兴、广东佛山、江苏张家港等地已经初步建成了功能完善、运行有效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在乡村一级,为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壳”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购置进行补助,很多地方已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供需衔接、各具特色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得到加强。2015年1月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送地方戏、设施开放、文体活动7大项基本服务项目和文化设施、广电设施、体育设施、流动设施、辅助设施5大类设施作出了明确规定。

为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部等部门先后组织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村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项目”“流动文化车配备项目”“‘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等项目,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

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趋丰富

政府让群众“点菜”,群众才能为政府“点赞”。十八大以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发挥公共文化产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资源的供给。山西太原“周二剧场”的演出,票价低、质量高、形式多样,自2015年5月12日启幕以来,已演出80多场,惠及观众5万余人次。福建闽侯县建立了“队伍节目库”,设立“周末农家戏台”点单台,群众想看什么节目,可通过“点单台”投票选出。上海嘉定提出“精而美”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思路,在普惠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精准服务。

2016年,文化部争取中央财政安排2.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展为贫困地区送戏下乡工作。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积极推动送戏下乡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各级文艺院团积极开展戏曲和高雅艺术进乡村、进校园活动,比如国家交响乐团帮助重庆市南岸区北斗村村民建立了农民管乐队,这支农民管乐队还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方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初步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共享资源超过140TB,开通了149个移动阅读平台地方分站,可以提供移动端全民阅读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文体活动中心方泰分中心是上海首家采用“公共项目+社会运作”模式的文体场所。政府提供场馆、设施等硬件,运营管理和服务内容提供则交给了专业化的公司。运营公司必须承诺,提供一定数量符合标准的服务内容。为了督促运营公司提高服务质量,当地政府还引入了第三方监督机制。这种“公共+社会”的模式,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包揽却不专业、不贴近群众实际需求”的缺陷,通过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参与运营管理,达到共治、共享的社会效果。

十八大以来,全国很多地方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建设模式,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显著提高。上海通过打造“文化上海云”,运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把市、区、社区三个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总门户平台,让海量的公共文化信息形成公共文化大数据。重庆市创建了“公共文化物联网”,集中配送全市公共文化资源、产品、活动。青岛、成都、焦作等地通过打造文化超市,采取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北京、天津、合肥、大连、青岛、泉州、惠州等地发行“文化惠民卡”,将优惠文化产品打包,给群众自主选择权。内蒙古图书馆则推行“彩云服务”,实行以读者为主导的资源建设模式,有效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志愿服务也得到蓬勃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有24个省、275个地级市组建了文化志愿服务机构,各类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有6700多支,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人数突破百万,接近全国基层文化队伍总量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