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迷茫——梦中的江南烟雨
来源:文艺报 | 小河丁丁 2017年10月11日20:58
一直迷茫着,这一生。
年纪尚小,我常想,未来是什么样的呢?会去到什么地方呢?大一点,有了文学的梦了,又常想,能不能成为作家呢?谁知作家却不是过去想象中那样,下笔就成佳作,反而时时苦恼着,徘徊着——
越写,生活素材越剩得少,怎么办呢?
作品一多,势必形成模式,如何突围呢?
一心写小说,还是也写童话和散文呢?
中学写过的诗,要不要放弃呢?
写作不是做木工,只要学会了就可以做出一模一样的小板凳,有一天写不出来怎么办呢?
……
近年最为迷茫的,则是语言问题——有了好的语言,不管写什么都好看,就好比有了好的嗓子,不管唱什么都好听,我想要什么样的语言呢?
曾经想要一种诗意的语言,然而诗意太笼统了。曾经尝试找寻音韵,反复调理句式和音调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自己掉到细节里去了。很长一段日子,我对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是很明白,文章写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就这样迷茫。
——迷茫。
有一天,是梅雨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我走在雨里头,看到雾中朦胧的景物,忽然明白我想要什么样的语言了——那些文字有时淅淅沥沥,有时迷迷濛濛,就像江南烟雨一样,万事万物都罩在烟里雨里,近处的植物格外青翠,远处的一片苍茫。我的头发湿了,衣服潮了,却欢喜得难以形容,有想要歌唱那种感觉。
可是有了这种想法,写作状态却一直不太好。文字一出来,自己瞧着就不大喜欢。它没有雾气缭绕之美,也没有滋润肌肤的感觉,没有苍茫,没有氤氲,没有若隐若现的趣味。
我忆起中学时代,凌晨要到校外跑步,那段路挨着一条河,偶尔遇到特别大的雾,浓得吹不散,挥不去,张嘴几乎能够喝进去,摸一摸头发,湿漉漉的,全是雾水。我们不敢跑得太快,怕撞上前头雾里的人,又怕跑到路边水田里,就低头认着脚下的路面。那种感觉,好像自己不再是凡夫俗子,世界亦变得奇异,深不可测。可是大晴天去走晨跑那条跑,道路平凡得很,自己也平凡得很。又忆起上大学时,校园建在群山之中,到处上坡下坡,凌晨经常遇到大雾,有时去吃早饭要用筷或勺敲着盘子,好让迎面过来的人听见。大学毕后回到家乡,有一次去大山里旅行,看到前头的人在雾中时隐时现,像仙人一样,想到人家看我也像仙人一样,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美。而在我度过童年的地方——西峒,晨雾几乎是天天可以遇见的,只要你起早一点,就见到山上白茫茫的,在缓缓地流动、变幻,那是看不够的。
——江南烟雨。梅雨。我明白我想要的是什么了,就是雨,是雾,是滋润肌肤,是沁人心脾,是含蓄,是蕴藉……
我的阅读量不够,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作家(请原谅一个理科生的无知吧)。但幸运的,最近我“发现”了这样的画家。
他是牧溪,南宋末年一个禅僧,他的作品对日本画道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我在网上找他画的“潇湘八景”,有些是真迹,有些真迹失传,但有摹本留下来。啊,那一幅潇湘夜雨真的太绝妙了。本来夜是极难画的,夜雨就更难画——夜里雨点看不见,涟漪也看不见,连水都看不见,怎么办呢?但是牧溪的画,就是那么些浓浓淡淡的墨,团团簇簇的白,我们就能看出那真的是夜,真的下着雨,什么地方是岸,是水,是雨雾,观者自能意会。其余远浦归帆、烟寺晚钟、平沙落雁等幅,风格亦是如此。
——这就是意境。
——这就是禅。
感谢牧溪,他让我在图画里认识了江南烟雨。
可我如何才能在自己的文字里,呈现一派迷迷濛濛的风景呢?想一想真是无奈,我就在江南,一年之中总有在烟雨中行走的日子,可就是抓不住那烟,留不住那雨。我在图画和自然界中看到的江南烟雨,好比一个真真切切的梦,但仅只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