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五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民众享受更多更优公共文化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郑 娜  2017年10月13日08:21

原标题:让民众享受更多更优公共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文化部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大对党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系列创新理论的贯彻落实力度,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效益发挥作为主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报记者对话文化部有关负责人,畅谈这5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进展。

快车道

记者:这5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途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201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770.69亿元,比2011年增长96%;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9亿册,新增藏量6275万册,总流通人次6.6亿次,分别比2011年增长40.8%、57.4%、73%;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开展活动184万次,服务群众5.79亿人次,分别比2011年增长69.4%、49.3%。全国艺术院团赴农村演出151.6万场,农村观众达6.2亿人次。分别比2012年增长86.7%、19.2%。

立法

记者: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工作取得哪些重要突破?

答:201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颁布,这是文化领域一部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要法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责任主体,规定了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提供、保障中的职责。2017年6月,公共图书馆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预计年底前出台。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地方立法上,广东省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江苏省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上海市制定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为公共文化服务立法作出了探索。2014年,由文化部牵头,26个部委组成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成立,承担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协调职责。协调组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央明确的各项重点改革任务,持续加大探索创新力度,推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

均衡

记者:这5年,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有什么样的新变化?

答: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2012年以来,在地市级层面,中央财政投入16亿元支持214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60多个城市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

在县一级,为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优质资源输送到乡村,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嘉兴、广东佛山、江苏张家港、重庆市大渡口区等地已经初步建成了功能完善、运行有效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

在乡村一级,2015年,文化部与中宣部等部委共同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近30亿元,帮助1.1万个贫困村完善设施设备,建设文体广场。

为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壳”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购置进行补助。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浙江文化礼堂、甘肃乡村舞台、广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安徽农民文化乐园等地方已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供需衔接、各具特色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进一步健全。

标准化

记者: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取得哪些成果?

答:近几年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得到加强。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规定了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送地方戏、设施开放、文体活动等7大项基本服务项目和文化设施、广电设施、体育设施、流动设施、辅助设施等5大类设施的建设要求。全国各省(区、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标准,国家指导标准和各省(区、市)实施标准初步形成了上下衔接的标准体系,规定了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底线”。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先后组织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村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项目”“流动文化车配备项目”“‘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等项目,实施文化精准扶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

下乡

记者: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资源的供给?

答:为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资源的供给,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各级文化部门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广泛组织开展文化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活跃老百姓文化生活。2016年,文化部争取中央财政安排2.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展为贫困地区送戏下乡工作。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积极推动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文化部组织直属艺术单位艺术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风创作、结对帮扶、慰问演出等活动。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2015年推出12套广场舞优秀作品。山东省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舞示范工程”,加强对村(社区)广场舞蹈队的指导和支持。同时,稳步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初步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等项目,对我国沿边沿海省份105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9086个数字文化驿站进行提档升级。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共享资源超过140TB,开通149个移动阅读平台地方分站,提供移动端全民阅读服务。

效能

记者: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完善运行机制上做了哪些努力与创新?

答:2016年7月-2017年7月,文化部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建设专项抽查,促进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完善公共文化机构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形成了不同的建设模式。

各地积极开展服务创新,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提高。上海打造“文化上海云”,运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把市、区、社区三个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总门户平台,让海量的公共文化信息形成公共文化大数据。重庆市创建了“公共文化物联网”,集中配送全市公共文化资源、产品、活动。青岛、成都、焦作等地通过打造文化超市,采取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北京、天津、合肥、大连、青岛、泉州、惠州等地发行“文化惠民卡”,将优惠文化产品打包,给群众自主选择权。内蒙古图书馆推行“彩云服务”,实行以读者为主导的资源建设模式,有效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外包

记者:如何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中市场和社会力量?

答:各级文化部门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提升。

为确保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文化部门积极与财政部门对接,争取加大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各省(区、市)安排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已超过20亿元。其中,河南省整合相关专项资金,设立了1亿元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及扶持创作专项资金。甘肃省2016年纳入财政预算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从2015年的1400万元增长到3500万元,增长率达到150%。各地积极探索,不断拓展购买范围,引入社会力量,丰富购买服务的内容。无锡新吴区图书馆在国内率先采取了委托专业公司管理的服务外包模式,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解决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难题,还在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方面闯出新路子。

在社会组织的培育方面,全国已涌现出一批民办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大院、文艺俱乐部等。截至2013年底,由文化馆、文化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8.2万个。文化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有24个省、275个地级市组建了文化志愿服务机构,各类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有6700多支,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人数突破百万,接近全国基层文化队伍总量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