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袁霞
来源:解放日报 | 王建柱 2017年10月26日09:40
袁霞近影
枫叶红了的金秋,在第16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的颁奖典礼上,满头银发的袁霞荣获了“终身成就奖”。
许多上年纪者都还清晰地记得银幕上我党地下情报员李侠的妻子何兰芬,那张带着女性柔弱之美的面孔里逐渐透出的坚毅与刚烈。《苦菜花》里正义凛然的共产党人星梅的形象,至今也依然让人回味。已84岁高龄的袁霞仍在拍戏,她日常的形象,是戴着金丝边眼镜、化着淡妆的奶奶,仍然浑身散发着优雅的气质。几十年充满戏剧性的演艺生涯,在袁霞的回忆中如同放电影一般,一幕幕重现……
“电波”为她带来迟到20年的国际电影节大奖
1958年,袁霞被王苹导演选中,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演地下工作者何兰芬。
八一厂个别领导和剧组的主创对此有点拿不住,觉得袁霞是个电影新人,演女主角太年轻。“后来我才了解到,是严寄洲导演推荐了我。拿到剧本后,我是一口气看完,流着泪。”
袁霞跟着剧组在盛夏的上海体验生活。何兰芬出场时,身份是缫丝工。袁霞先在缫丝厂里顶着高温和女工们一起收集蚕丝,很快成了“熟练工”。之后,她又下到当年关押李白烈士(影片主人公李侠的原型)的监狱里。刑讯室里,烈士的血迹和散落的头发依然可见,中间那条老虎凳就是压断李侠双腿的凶器——看到这些,袁霞哭了,暗想:“如果我演不好,就对不起千千万万的烈士。”
何兰芬的原型是李白烈士的夫人裘慧英,她把自己与李白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许多生活细节与袁霞细细说来。“她是解放后才找到李白烈士的尸体的。听到这里时,我再也控制不住,和她抱头痛哭……”此时,袁霞已经对角色感同身受,特别是当她化好妆、穿上服装在镜子前一站,觉得自己就是何兰芬。这一个从脆弱走向坚强的地下工作者形象,一上银幕就受到观众的追捧。当年底,《永不消逝的电波》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影片,袁霞则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袁霞没有想到的荣誉来自影片公映后20年。1978年7月,在南斯拉夫举办的第7届索波特国际电影节上,她因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出色表演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得到消息那天,已远离电影行当的袁霞正在办公室写材料,就听同事们纷纷向她报喜。“当时一点儿也没觉得有多高兴。可是晚上回家,还是在被窝里哭了……五味杂陈,什么都涌上来了,说不清心里头是什么滋味。哭过了又想,还能怎样,我这辈子不就这样了么?”
过了几天,八一电影制片厂派人来,要调她回去。当时袁霞所在单位的领导劝她留下,许诺给她分房子。袁霞心想,能回八一厂,能再演电影,是她心底里一直盼望的,还是咬了咬牙……
小时候是影迷,看电影一坐半天
时光流转到1933年2月,袁霞出生在山东省黄县。后来,跟着她爷爷闯关东,到了营口,也算是半个东北人。“我从小喜欢文艺,在营口,把父母给我的零花钱全花在了看电影上。那时的电影都是轮回放映,我一进去就能坐半天。”
10多岁时,袁霞又随父亲回到了山东老家。那年代农村尽管没有电影可看,可老解放区热火朝天的文化生活一下子把袁霞给迷住了,1948年秋,山东胶东文协文工团到袁霞家乡一带招生,她和几位同学听后,立刻兴奋地跑去应试,如愿以偿被录取。
袁霞是幸运的,到文工团不久就连续演出了《兄妹开荒》和《送郎参军》两出小歌剧,自身条件不错,再加上在学校打下些表演基础,老同志们都夸她会演戏。1949年5月青岛解放后,团里赶排两台大型歌剧《血泪仇》和《农公泊》,因为袁霞年龄小,没有分到主要角色,便被分配在舞美队搬道具布景,也跟着“跑群众”(扮演群众角色)。1950年春,空军从全国抽调4个综合力量比较强的文工团(含胶东文协文工团)合并整编成立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袁霞便随团调到空军。整编后,一些人改行,一些人转业,袁霞则被留在话剧团当演员。袁霞从小想当一名文艺兵的愿望实现了。她可比过去忙多了,不仅参加话剧演出,还因为歌舞团女演员人数不够,经常出演舞蹈等节目,就这样捣腾成了多面手。
团里到抗美援朝前线为作战部队巡演,前线没有礼堂,全都是在广场搭土台子。演出中,美国飞机常来空袭,有时一晚上来好几次,文工团便在空袭来了躲一下,过后接着演。在空政文工团5年,袁霞还曾被抽调到空军英雄张积慧团进行锻炼,她每天凌晨3点起床,到机场清洗机器零件,拧螺丝钉。那几个月,袁霞最盼望的就是看到自己亲手维护的战机凯旋归来。“有几次飞机没有回来,大家心情都非常难受。”忆起这些,袁霞心情沉重,有些哽咽。
三穿军装,人生曲折丰富像一出戏
1955年,空政话剧团迁到南京,此时袁霞已有身孕,家人不同意长期两地分居,她便留在北京,转业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六局人事科工作。次年4月,袁霞产假还没休满,就听说八一电影制片厂新成立的演员剧团正在招生。她准备了几个小节目去报考,“一排桌子后面坐的全是导演,严寄洲是评委中的领导。我设计了小品《买火车票》,演得挺投入,感动了他们。”就这样,袁霞第二次穿上军装,成为了一名电影演员。
当时和严导一起面试袁霞的,还有正在筹备《激战前夜》的导演王冰、冯一夫。两位导演在考场上一眼就相中了袁霞,于是,她立刻随剧组奔赴炮火连天的福建前线,体验生活……
1971年秋,袁霞又随中国筑路工程队进驻老挝,帮助修公路。那里一年里总有半年下雨,大家住进深山老林,修防空洞(美机经常来轰炸)、种菜、砍柴,因为缺乏营养,许多同志得了夜盲症。袁霞除工作外,每天还给大家烧竹叶水喝,直到1973年底才回国。1977年部队改建,袁霞被分配到山西空军部队,但部队在半山腰上,到城里没有交通工具,孩子的上学成了问题。袁霞复员回北京,在北京住宅公司器材处当了一名仓库保管员。
“一开始我不习惯,大家都叫我袁师傅,我每天打扫卫生、发货清货,一个月后又当了秘书。”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当年底,她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人生仿佛转了一个圈,她又回到了与艺术无关的人生岗位上……
因获国外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袁霞被调回八一厂演员剧团,第三次穿上了军装。作为一名演员,有多少失去的时间要追回!她先在话剧《救救她》中饰演老教师方媛,又接连拍摄《花枝俏》《螺旋》《红线》《风雨下钟山》《再生之地》《失去的歌声》《刘胡兰》《红嫂》《肝胆相照》等力作。自1982年起,袁霞更多参拍电视剧,如 《女队长》《喋血四平》《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百姓》《大汉悲歌》《大宋提刑官·Ⅱ》等等。至2006年6月,她参演影视剧逾百部、舞台剧30余部。袁霞刻苦、敬业,骨子里有股做事决不半途而废、也决不马虎从事的精气神。
领奖后又出新作,寄望青年演员抓住好机会
1988年底,袁霞离休。但她一直牢记着周总理“活到老学到老”的话,拍了十几部电影、40多部电视剧,还坚持学习国画书法,已有不少书画作品被各地陈列馆、画院收藏。袁霞参演的新片《你若安好》,将于金秋10月上映。“我扮演的人物给中央首长、外国元首当了40年保健医生,退休生病住进医院,很慈祥又有一些威仪……”袁霞说起角色眉飞色舞,“现在记忆力差了,背台词就要多努力。戏里还有一些给病人清创的场景,我向北京医院里的医生请教,尽量演得真实些。”
袁霞很喜欢和年轻人一起拍戏,喜欢自己也变年轻了的感觉。她也曾遇到过不背台词,全靠助理提一句跟念一句的青年演员,“我是不允许自己这样的。就算忘词重来,也不能靠人提词,这样戏就全跑了。”即便对当下演艺圈某些负面现象有所领教,老艺术家更愿意看到年轻演员身上的优点,“大部分年轻人还是很用功的,应该看到他们的努力和朝气。我们应该尽量跟上他们的步伐,他们处在一个好时期,有这么多机会,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