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六期:王宏甲诠释“文学的意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曾金胜 2017年11月16日16:32
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2017年11月11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六期在海淀剧院开讲。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从文学与哲学交融贯通的视野,讲述了“文学的意义”。在京多名作家,以及鲁迅文学院部分学员、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和社会文学爱好者300余人现场聆听。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一颗光明的心”,“文学的意义就是在钱财横行、权势霸道、人心流离失所的地方,发挥拯救人心的作用”,“在国际场合演讲,我之所以自信满满,因为我心中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就是文化自信”,“读书和写作可以延长生命的时间和空间,上达2500年,远达五大洲翱翔”……讲座现场,王宏甲充满哲思的语句博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作家王宏甲讲述“文学的意义”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并作笔记
王宏甲说,谈及文学的意义,首要问题就是明白“文学有什么用”。他以十多年前出版的、以中关村为题材的作品《智慧风暴》为例,表示,文学的意义“不在文学本身”,而在于准确描述社会变化,给读者以启示。“我总是在想文学到底有什么用,不是要展示有多少写作能力,也不是展示有多少本事。假如有读过我作品的人,假如你会感动,你会发现我每一个字都在试图使我的读者对象聪明,而不是每一个字都是展示我自己的聪明。”他表示,文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文化的学问,在一切工具之上,在人的才华、能力、聪明才智之上,塑造人的灵魂、作用于人的灵魂。
“人要成为自己,其实是需要向很多人学习的。”王宏甲分享了作品《让自己诞生》里的一句话,“母亲已经老了,白发多了,但母亲在满头黑发的日子里,给我讲过的故事至今在我心中绿油油的”。他认为,写作要写给眼睛、耳朵、鼻子,更要写给意识,像“绿油油”那样,赋予心理颜色,“作家采访好比炼钢,不是把最好的矿石挑出来交给读者,而要把矿石粉碎了然后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品是作家采访的对象在作家思维和情感子宫里孕育,生下来的一个新生儿”。
谈及自己的创作动力,王宏甲提到,感谢阅读,感谢生活,自己才能走上文学之路,“在人的一生当中,应该要有喜欢的书,总要有一本书你真正爱它,被它所吸引”,而“生活充满着智慧。我们越向下,越可以获得高的东西”。之所以能长期坚持写作,是因为自己“对生活、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有很多不懂的事情想去知道、想去钻研”,“‘不知’是一个导师,吸引我通过读书和实地考察、琢磨,打开一个陌生的世界”,“每一行向外写出来的字,都是向内开发我自己”。
他也提醒,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创作要写好第一句话,在第一段就把人抓住,还“要有真情实感,有一颗同情心”。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主办,海淀区作协、海淀区文化馆承办,中国作家网、《中华英才》杂志社、国人书院协办,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文艺理论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海淀区作协主席石钟山担任文学顾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崔志刚担任艺术顾问。讲座每月一期,邀请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港台作家以“师说”的名义走上讲台,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强调“师者”与受众者的互动。自2017年6月创办以来,谢冕、刘庆邦、肖复兴、陆天明、柳建伟、王宏甲等名家陆续在大讲堂担任主讲,反响热烈。(曾金胜)
王宏甲与现场观众热烈互动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讲座现场,柏荷朗诵王宏甲《让自己诞生》序言节选
作家王宏甲与“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主创团队、嘉宾合影
王宏甲简介:国家一级作家,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塘约道路》《无极之路》《人民观—一个民族的品质》《智慧风暴》《让自己诞生》《新教育风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