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新时代:文学创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来源:中国民族报 | 蔡劲松(侗族) 2017年11月20日09: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闪耀着巨大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就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门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促进文学事业发展和作家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学创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应当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和创作实际,着重增强自觉融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造的意识,从4个方面把握和领会。
融入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是前提。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具备的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精神价值和永恒魅力,是这种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振兴的历程,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并转化为人们的思维自觉、行为范式、精神滋养和价值取向。对于各民族作家来说,必须树立对自己国家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信,从知到行落实,从观念到创作贯穿。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信导向文化自觉。无论是作为文化内核的精神层面,还是作为外化形态的实践维度,当代作家都应当重新审视、深刻反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力求达成融入新时代、展现文学新魅力的目标。
融入新时代,应当承续民族文化根脉,丰厚人文精神滋养。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孕育和发展,形成了文化的根深叶茂,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性,积淀了丰厚的人文滋养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各民族作家应当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既要坚持中国哲学对“道”的坚守和追求,所谓“闻于道”“立于道”“志于道”“合于道”,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开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寻根、承续与拓展旅程,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重视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华文化精神最为关注的自然、心性、人性、生命、人生等问题的基础上,明心性、载德性、尚和合、求大同,温故知新、推陈出新,在新的文化时空中实现优秀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融入新时代,必须突出核心价值塑造、拓宽创作视野格局。文学兴与文学强,其实质在于文学作品能否更好地发挥人文熏陶、心灵滋养、精神凝聚与价值引领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反思以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塑造,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此,在文学发展的新时代坐标中,各民族作家应该坚持核心价值引领,突出核心价值塑造,为着力构建具有中国底蕴、中华特色、世界影响的文学创作事业、文学创新话语和实践创造体系作出不懈努力。一方面,要提振民族精神,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创造力;另一方面,要坚守精神高地,坚守文学理想,以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广探寻为目标,不断拓宽创作的视野和格局,使文学创作同当代文化发展相适应、同社会建设相协调、同人们的精神生活期待相一致。
融入新时代,重在抒写文学精品力作,提升文化创造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为今后各民族作家应该为何写作、怎样去写作以及写作的途径、目标等提供了遵循。一方面,需要各民族作家把握新时代文学的新特征,寻回文学的初心,以梦想为笔、为时代写作,提升文学创作的人文高度、文化气度和艺术气韵,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还要牢记作家的社会责任,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秉承良知、突破小我、摒弃浮躁、勇担使命,以文学的创造力和感染力提升文化创造的新境界。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