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
来源:文艺报 | 高伟 2017年12月20日07:06
当前随着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逐步成熟,人们越来越习惯在文艺消费前上网查询专家的文艺评论观点或点击专业评分网站寻求对相关文化产品的口碑和消费评价,进而决定是否消费、何种消费以及何时何地消费。这是一种文艺评论引导文化创作与消费的正常社会形态。但近年来,文艺评论市场普遍出现了以功利目的刻意为之的评论,评论商业化、一味歌颂或恶意捧杀,观众在纷纭芜杂的文艺评论和评论怪象中时常容易感受到困惑——泛滥的文艺批评呈现着利益驱使、网络水军炒作、审美标准缺失等问题。此外,西方文艺理论滥用、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等现象,让文艺批评公信力严重缺失。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而在当前我国文艺创作市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仍然突出的背景下,文艺评论的行动效果明显不足,文艺评论在与网络社会融合,指导文艺创作、激浊扬清,塑造健康文化生态等方面亟待加强。特别是当前文艺热点的评论往往是反映式的或缺乏社会建构效应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在厘清文艺评论的事实、价值和规范等基础上,回答文艺评论“评什么、如何评”的基本命题。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文艺创作是文艺评论的基础,文艺评论以其“入乎内、出乎外”的思想力度、独立的视角、深厚的理论和专业的方法判断帮助解读文艺作品,挖掘作品中适宜传播的重要元素,并使浸润于作品中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公众的审美品位,以文艺创作的评价机制和引导力量建构社会的价值观,并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实现社会教育,启迪艺术家、引导受众。一般而言,文艺评论是在坚持专业性、建设性、独立性、科学性等原则下,综合运用理论与方法对文艺作品开展研究,揭示价值、审美、发展规律,以指导文艺创作与消费。它通过挖掘文艺“符号”,阐释文艺作品的特定社会属性,从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创作方法、艺术元素等方面进行描述,关注的是艺术本性、创作本源、艺术要素等文艺作品的本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文艺评论要坚守真善美的价值导向,要弘扬优秀传统价值,呼应时代需求;用实践让评论更加厚重,用人文让评论更加温暖,用艺术让评论更加中肯,用美学让评论更加可读。文艺是一定社会价值观念加工的产物,文艺作品承载着特定价值系统。文艺评论应引导受众鉴赏作品、体味思想内涵、评判艺术得失、寻找作品背后的“信仰与沉思”,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同时,文艺评论还要积极建构价值,引导创作,推动文艺创新。文艺评论要着眼改进艺术创作,提升现有文艺创作迈向更高的境界。黑格尔说,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文艺评论要积极实现解放和发展文艺生产力的功用,助力创作力量解决文艺再生产问题,在健康的文艺创作、文艺消费和文艺评论生态环节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艺铸魂”,从而真正发挥其在新时代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