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美术馆新年展聚焦书法 齐白石林散之领衔 展出九十余件

来源:北京日报 | 陈涛  2017年12月29日10:02

杜牧绝句《江南春》 林散之

寿高花好联 齐白石

《致陶白手札》 高二适

若要评选年度京城艺术大事件,“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铁定入围,数九寒冬里万余人排长队争睹艺术精品。2018年1月1日起,它的姊妹篇“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藏书法精品展”将接续登场。届时,展出近现代以来众多代表性人物齐白石、于右任、郭沫若、林散之、高二适、赵朴初、启功等的九十余件书法作品。 展览中,参观者既可欣赏到郭沫若、高二适、姚奠中等文人、学者的书法作品,亦有幸得见林散之、启功和书画双绝齐白石等大师的精妙墨迹,还有以“北碑雄强”著称的萧娴、沙孟海等人的作品。而民国知名政治人物于右任以碑入帖,此次呈现的部分信札或可带人们走进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同为文人书法代表的郭沫若与高二适,曾围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展开一场著名的真伪论辩。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当年郭沫若撰写了两万字长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提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此论一出,举国皆惊。高二适很快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引证大量文献和法帖资料,针锋相对提出“《兰亭序》确系王羲之所作”。然而慑于郭沫若当时在学术界的威望,没有报刊敢登载这篇文字。

由于缺乏实物实证,这段公案始终相持不下。直到1998年,考古人员从古墓中找到相关楷书,佐证了高二适的论断合理,才让它画上句号。“艺术家不畏权势,坚持真理,不随人俯仰的学术精神,较之书法本身更难能可贵。”吴为山透露,这次呈现的《致陶白手札》,就体现了这位书卷气厚重的艺术家秉持的“无法”之法,随性而发,随性而书,却又无处不是循“法”而书。

作为央视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书法篇的开篇人物,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坊间有这样一段传闻。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中不少书法家都被赶去牛棚,中国的大街小巷满眼都是字体各异的大字报,将书法视为全民艺术的日本据此认为,书法传统已由中国移至日本。然而,当日本书法界得见从中国流传过去的林散之草书后,再没提过类似荒谬言论。“说林散之的草书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焦点位置,毫不为过。”书法家何文新认为,其创造的“林体”草书,瘦劲圆涩,飘逸天成,在草书发展史上可比肩唐代怀素、明代王铎这些大书法家。

唯一两次亮相中国美术馆“美在新时代”系列展的,是齐白石。众人皆知白石老人绘画一绝,最近其水墨画作还成为“最贵中国艺术品”。其实,他晚年对自己一生从事的艺术门类做过排名: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相比绘画,他更得意自己的书法。“其书法语言尽显传统本色,表现出来的‘衣冠’却又是符合当时新潮的。这就是功力深厚的表现。”艺术评论家马维建议,可以结合正在北京画院展出的“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专题展,领略一名木工的从艺之路。

民国时期,政坛精英和艺术名流过从甚密,于右任、齐白石便是其中典型。齐白石曾请于右任为其书墓碑一方,交情之深可见一斑。这次中国美术馆也拿出了去年收藏的几件于右任书法,诸如《草书轴》《行书信札》。“要品评一位艺术家的成就,还得结合他的民族气节。”马维说,后来漂泊至海峡对岸的于右任时刻心系祖国大陆。从展出信札里可知,他临终前曾写下如是悲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而在吴为山看来,展览最大看点是这些书法家从传统文脉的承传中走来,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人都是‘诗书画’全能。有他们的作品在,所有人都会认可、服气。”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月21日。

不吐不快

书法不该是没魂儿的精致品

现如今书法展的门槛似乎越来越低,各路明星、商贾,就连一些网红也特别爱秀书法,他们或个展或联展,在一个自娱自乐的小圈子里玩得好不热闹。

这也催生出一种“展览体”——即特别在乎视觉呈现形式,把书法设计得精致到位,让人有种眼前一亮之感。而正是这些看似特别合乎书写规范的作品,丝毫没有魂儿。其实,相比形象化的绘画,书法要抽象得多,它的艺术性恰恰建立在内涵之上。只有光鲜感显然不够,那样太过聒噪,反而失了书法的本性。

这或许与当下狂飙的年代有关,凡事都要争个高下。具体到书法呈现形式上,你可以写出百米长卷,我就能把书写长度延长至千米;你能誊写诗词,我就能照抄佛经。至于是否领悟其中精髓,没人在乎,参观者更是无从知晓,难解其意。也难怪不少书法展,被人调侃“开幕即闭幕”,无人问津。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包括书法在内的艺术展更重艺术、技法,不太看重背后的文化内涵,尤其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书法如今反而显得最没有文化。好在情势有了积极的变化。今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招生的考题,就不再是让考生提笔就画,而是先得读懂一首唐诗。

曾经的书坛圣贤,无不是文人或学者。身为承继这一古老艺术的后人,摆开架势落笔前,还得多读上几本有文化的书。